几大问题仍摆眼前宏观调控不能松懈
尽管2006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仍是不可回避的,宏观调控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和重重压力,2007年无疑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巩固前期成果。
流动性问题绕不过的话题
自2006年中期以来,“流动性过剩”现象已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也在各种场合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居民储蓄率较高,国内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等都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发改委研究报告称,流动性过剩将不利于2007年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表示,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是回收银行的体系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工作会议中也提到,2007年工作将紧紧围绕加强流动性管理展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月8日称,目前我国流动性略微过度,央行不排除采取更多措施的可能性来调整这种状况,但必须关注当前政策工具所产生的效果。由此可见,“流动过剩”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一个隐患,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周小川在指出以上问题的同时,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流动性虽稍见过剩,但仍未出控制范围,流动性是否直接导致股市和地产泡沫还未得到实证。“中国老百姓存款多,企业存款也多,只要移出一小部分去干什么,可能那地方就会有过热,不见得都是整体流动性导致的问题。”
通胀压力上升下结论仍尚早
在央行2月9日最新发布的200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一改其三季度报告中关于“物价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较为温和说法,指出:“价格上行风险加大,整体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央行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居民对物价预期不乐观,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继续上升,达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最高点。这是2005年以来,央行首次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双重压力。
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我国经济大部分月份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全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仅为1.5%,但从11月份开始,CPI涨幅呈扩大趋势,11月CPI上涨了1.9%,创下20个月新高,12月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8%。对此,周小川指出,在我国,CPI中食品比重较大。因此,2006年11月、12月,包括2007年1月,由食品带动的价格上涨比较明显。但他认为现在过早得出什么结论还不太合适,但要密切关注这种动向。“如果通货膨胀上升的话,央行一定会采取动作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
化解调控力度中央地方关键领域仍博弈
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拆招卸力也是有些调控措施收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政绩观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攀比经济发展速度。各个地方都在强调各自的情况,都希望自己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都想把摊子铺大、把基础打好,在十七大召开前多出政绩。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越是触动地方利益的政策,越是遭遇执行不力的尴尬局面,而这些领域也基本都是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比如,在最近许多新闻网站的“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遏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都高居榜首。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房价问题,近年来使出的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可谓不大。调控政策执行不力背后,是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复杂利益链。房地产热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我国缺乏在此领域的调控经验,外国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国情,还需要各方面在今后的调控中不断总结,更好地发挥调控效果。
此外,农业基础薄弱,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就业、顺差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任务仍十分艰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又快又好”过渡到“又好又快”。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提高调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会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2007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社会发展政策会加强协调配合,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