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民工荒”的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却是GDP保持14.1%的高速增长,这种看似矛盾的经济悖论却“和谐”统一在珠三角经济体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广东经济增长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
每年春节过后的民工问题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近来媒体有关民工短缺的大量报道,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就民工问题作出郑重澄清,认为广东不存在“民工荒”,所谓广东缺工高达250万的数字是无根据的主观推算(《羊城晚报》3月1日)!
那么,为什么民工短缺给予人们这么强烈的感受?到底民工短缺的症结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媒体的报道与政府主管部门观点相差甚远?为什么市民感受与政府主管部门态度存在差异?主要是关注该问题的视角和重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更需要关注的不是缺工的数量而是结构即什么企业缺工、缺什么工、企业用工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和民工短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缺工现象最严重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具体分析起来,这类企业不外乎下列数种:一是低工资企业。据广东省303家定点企业调查,有110家企业的普工月平均工资在800-1000元区间,有89家企业在600-800元区间,两者合计共占65.67%。可见,“民工荒”主要是低工资企业的“民工荒”;二是不注重产业升级,依靠低工资摄取利润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不加工资就招不到工人;加工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就必然陷入亏损。相比之下,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根本不存在民工短缺;三是不注重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不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由于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无法提升,员工加薪无法保障,在强资弱劳格局下双方的博弈中员工明显处于劣势,只能“用脚投票”;另外就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和存在各种侵权行为的企业。这包括社会保障、劳动条件、生活待遇、劳动合同等。在一个没有保障、对于未来无法预期的工作环境中,必然导致员工的高流失率,导致年年招工年年难。
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每年都出现民工短缺的呼声,但并没有削弱珠三角经济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一方面是“民工荒”的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却是GDP保持14.1%的高速增长,这种看似矛盾的经济悖论却“和谐”统一在珠三角经济体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广东经济增长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型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初显成效。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民工短缺倒逼着广东坚定地迈上了产业升级之路,正是这种产业结构变化才增强了广东抵御民工短缺的能力。也正是这一结构变化提示我们下一步更应该关注的是技工短缺问题。
对于目前劳动力市场状况,我们有三点基本判断:一是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基本性变化,就业仍然是民生之本,是应该着重解决的头等大事。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的基本态势仍然不会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会增加。三是随着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效能将得以提高。
应对民工短缺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消极被动地吸引民工入粤解决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需求,二是通过结构调整积极主动地提升劳动力需求层次。只要广东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未被破坏,只要广东的产业升级有效展开,只要广东关注技工人力资本投资,只要广东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高效到位,珠三角部分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民工短缺可能并非坏事,它将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淘汰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使劳动力市场在更高层面达致供求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