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上网互动,下网行动
在重视网络民意的普京总统影响下,通过网络解决问题对俄罗斯人来说已不再新鲜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郭宣发自北京自1994年俄语互联网区正式启动后,俄罗斯网民总数已达2380万人,现在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且,在非常重视网络民意的普京总统的影响下,互联网已成为普通俄罗斯人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普京总统绝对属于俄罗斯“网络政治家”中的代表人物。
2001年3月6日,作为第一位参与网上互动的俄罗斯总统,他通过直接而坦率的回答,让其“值得信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俄罗斯人脑海里,从而为其再次凝聚俄罗斯民族向心力、彻底解决“府院之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5年后的7月6日,当普京再次出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时,一个近乎荒唐的问题——“俄总统为什么会亲吻一个小男孩儿的肚皮”——又立即让全世界媒体在八国峰会举行前,感受这位前克格勃高官的温情一面。
在普京的带动下,俄罗斯的官员们对互联网的态度也由开始时的近乎敌视到积极适应。2007年2月,俄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联邦移民局局长康斯坦丁·罗莫达诺夫斯基等大腕级人物,都曾亮相于俄罗斯网民面前。在接受网友质疑、履行对网民承诺之际,俄罗斯的政治家们也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创造更多的机会。
网上反映问题网下解决
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俄罗斯政治人物参与网络聊天,实质内容看上去更大于象征意义,网民们在网上反映的很多问题,基本都可以网下现实生活中得到解决。
俄罗斯互联网上一直传播着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普京总统接受全民访问时,摩尔曼斯克州一位名叫柳时的造船工人曾向普京抱怨,称自己半年没有领到工资了。结果在聊天后,柳时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就从厂里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而且他们的工资从此就开始正常发放了。
“这给了俄罗斯网民很大的动力。”现在,俄罗斯网民对于直接向总统提问都怀有极大的兴趣。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日常生活类的提问已经很少了,网民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国家的未来方面。
“网上两会”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网上政治”全球升温,其热度覆盖的范围到底有多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的话说就是四个字:“极其普遍”。
尹韵公教授以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例子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年与施罗德竞选总理时,虽然最后默克尔获胜的原因很多,但她成功地利用网络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把互联网纳入了政治竞选体系中。”而她的前任、也是她的对手施罗德当年“看不起”互联网,至少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的工具。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看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都使过去缺少表达渠道的人获得了发表意见的平台。而这种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因利益冲突、文化冲突而激化的矛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王学萍也表示,网络让人听到了很多以往听不到的声音,对工作帮助很大。
喻国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种“以往听不到的声音”其实就是过去被忽略、被冷落的“微力量”,它聚集后很容易就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这样的力量所引起的政治生态的改变,需要有新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去对待,要适应这种变化。”
与国外相比,中国网民在两会期间正踊跃投入到建言献策中,12万个问题向温总理提出吸引众多媒体关注。“这是个好事,说明老百姓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尹韵公表示,网友向温总理提出的问题有12万条,“其实也相当于温总理的一个‘博客’了。”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全国人大代表陈高卫认为,博客从客观上为代表委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便捷地”深入基层,聚民智、汇民愿,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这次两会中,代表委员尝试实名“开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网民能随时向代表委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代表委员能随时向网民传递两会信息。这正是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