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年以来,“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中国几大制造中心的心腹之患。近期是民工返岗的高峰时期,各种相关报道更是屡现于报端,珠三角、长三角“打工胜地”之争尤烈。3月15日《信息时报》载文指出:珠三角外来工人薪酬首超长三角。
摒弃珠三角与长三角争夺“民工资源”的地域之争,以最根本的经济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民工的区域流动同样在刺激着中国几大制造中心的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劳动力是与资本、原材料并列的生产投入三大要素之一。由于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在珠三角、长三角扎根的境内外企业似乎极少将劳动力成本列为主要成本。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薪酬在10余年来仅增长了200元;众多的企业更是认识到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收益比要高于机器大生产,从而出现“宁用人,勿用机器”、看似与现代经济发展相背、实则深谙经济学根本原理的现象。
从这一系列经济现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下,企业将安于简单重复低端制造,并无真正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经验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如此一来,在面临外来强力竞争之下,珠三角难免出现“民工荒”。广东浩隆制衣厂负责人黎先生认为:珠三角的港资企业虽然得改革开放先机,以加工贸易类企业形式率先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并面临全球化竞争,他们已率先尝到劳动力不足的苦果。
由此可见,民工工资的提升不应简单地认为是增加了企业结构升级的负担。相反,劳动力价格的合理提升反而可以促进企业结构的升级。因为只有在面临几大制造业中心的竞争之下,中国廉价劳动力才能得到市场的合理估值,而合理的劳动力成本提升才会改变过去劳动力价值低估的局面,促进企业寻求更多的劳动力以外的成本降低方法,如技术革新、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等等,以期能更少地使用劳动力,更多地使用机器来降低成本,从而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回顾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也是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原动力之一。相对于这一点来说,国家的经济政策引导应当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
企业和政府应当为民工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如职工福利、养老、治病、失业保险等,让民工能够安心在企业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尊重民工人身权利,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为民工返乡包车等形式解决民工的切身困难,也是拉近企业与民工之间感情的有效方法。
最终,政府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要因势利导,“民工荒”绝非洪水猛兽,相反却能成为,社会进步之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