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的曾昭宁教授说,西部的开发区目前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市场平台窄小,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够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产业链条薄弱,产业集群仅有雏形而不够强大的现象。可是各开发区依然不断上演“优惠政策大赛”,其背后是在财税损失、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方面付出越来越多的“隐性代价”。如果一味强调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和建设,而不是更多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发展开发区自身的特色,可能会导致多数开发区没有竞争力,甚至可能成为当地政府的“烫手山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世纪末,为了获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西部各地纷纷上马科技园、工业园和开发区,一些贫困地区没有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才缺乏,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名,盲目夸大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争抢科技园区的名额,仅“三西”地区的定西市安定区境内就有两个园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也争建了两个园区,而且两地均抢到了“国家级园区”。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双萍说,这些园区建成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会出现预期增长都很难估计。由于园区的设计、论证、施工单位往往都并非园区建成后的最终受益者,而只是建设园区的受益者,因此在论证园区的可行性时,考虑得更多的,往往是园区能不能建成,如何建成,而不是园区建成后能否引来企业,园区在经济上有无合理性。
曾昭宁教授和杨东朗教授指出,中央对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坚持面向市场,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而个别“政绩工程”催生的示范园区显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今后,西部地区建设开发区,最好明确园区定位,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主要依靠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向大力引进、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逐步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相关和支援性产业,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