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本报从建设部获悉,本报独家披露、上海市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姚宏来执笔的《“十一五”时期上海房地产发展环境、机会、企业对策和对政府的建议》,不仅引起了上海市多位高层的高度关注,也同样引起了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建设部一位“了解部分情况”的官员明确向本报记者表示,早在去年8月底,当上海市社科院把该报告交到建设部的时候,“相关领导对报告中提出的观点都表示赞同”。
尽管围绕着这份关键报告的争论还在继续蔓延,但本报记者了解到,由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九个部委组成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督察组,即将奔赴上海,督查上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执行得是否到位。
在上海层面,也有望成立专门的房地产调控领导小组,市委一位高层将担任组长,房地、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将担任副组长。
督查重点:房地产调控是否到位
据透露,督察组上海之行的检查重点主要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闲置土地清理情况、房价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拆迁问题有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住房结构性矛盾有没有得到缓解、住房建设规划及廉租住房开工建设等等。
“对于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来说,这些问题既现实,又敏感。”该人士认为。
在闲置土地清理上,在上海福卡经济研究所3月28日举办的一场内部研讨会上,上海市房地局土地规划院一位负责人透露,“近年来,上海批出20000幅、75-80万亩的建设用地,但目前还有2000多幅、17-18万亩土地批而未用。”
在房价问题上,姚宏来执笔的报告则指出,“十五”时期,上海住房价格开始出现非正常上涨,尤其在2003年-2005年,上海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年均上涨18.3%,房价涨幅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涨幅。
在拆迁问题上,该报告指出,“十五”时期,上海实际动拆迁各类房屋达3500多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2600多万平方米。而按可比口径,市中心九区和浦东新区实际共动拆迁各类房屋2800多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2000多万平方米,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43%和137%。
报告措辞严厉地表示,由于“十五”中前期,对动拆迁安置用房准备严重不足,加上动拆迁过量,加剧了动拆迁矛盾,影响了社会安定;同时对安置用房准备不足,间接促使了房价的上涨。
此外,按照上海市一位房地产专家的说法,尽管住房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了,但上海至今未建立住房保障体制,造成了住房供应的“缺腿”。
比如,在廉租房建设上,尽管上海较早实行廉租住房政策,但一方面覆盖面有限,截至2005年仅有1.81万户,占城镇家庭户的0.42%,占低收入家庭户的2.15%;另一方面实物配租仅占1.72%(311户),租金配租占98.28%(17763户)。
“上海是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两次宏观调控的重点调控对象,希望上海能彻底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率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全国提供一个值得推广的样本。”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说。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履新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几天前的一个会议上也把住房作为上海当下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
本报获悉,在上海层面,有望成立专门的房地产调控领导小组,市委一位高层将担任组长,房地、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将担任副组长。
建设部将建房地产预警系统
知情人士透露,在上海检查结束后,督察组还将奔赴浙江、江苏等房价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线、二线城市。
这场大督察结束后,建设部将可能在全国建立一套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制度。
这套体系有望在全国三十五个大中城市全面推开,其核心是通过这套体系,加强对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增加房地产的透明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
而目前,全国已有多套方案开始陆续上交到建设部。其中,上海市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的方案,让建设部颇感兴趣。
核心人士透露,上海社科院的这套预警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指标:一、同国民经济协调关系的指标;二、同市场协调关系的指标;三、产业内部协调关系的指标(主要是结构性的)。
三个大指标又细分为相应的几个小指标,如第一大块指标就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房地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贷款余额/金融业贷款余额、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
按照一位参与预警体系制订的专家的说法,“信息不透明,带来了很多问题,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合谋操纵房价,不明真相的投机客也因此大量入市。”而这套预警体系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