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下滑并不意味中日经贸关系变冷,而且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回暖,还将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日本对华投资在中日经济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据日本共同社2日报道,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办事处近期发表报告说,2006年日本在华投资额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29.6%。出现如此大的降幅,是否意味着中日“经热”局面正在转冷?笔者以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如何看待统计数字的下降
首先我们要客观分析数字下降的原因。
第一,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后的暂时性间歇。长期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出现一定的调整。此种现象以前也曾出现过,例如,2001年的增长高达49.1%,第二年则转为3.6%的负增长。
第二,近年来对特定领域集中投资过猛的反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器设备和运输机械领域,这两个行业约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对我国运输机械行业投资,从2002年的200多亿日元激增到2004年的1800多亿日元,而2006年该行业新项目投资明显减少,直接导致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一般来说,对特定行业进行一轮大规模投资后,总要有一个消化和调整过程。
第三,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开始有选择地引资。同时,中国投资环境也出现一些影响引资扩大的因素,中国吸收外资总体出现一个暂缓阶段。要看到,2006年不仅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度下降,韩国对华投资也下降24.6%。
第四、日本企业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相对扩大对印度、东盟地区的投资。主要由于2003年春季中国出现“非典”以及2005年4月发生“涉日游行”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日本政府又借题发挥,有意识地诱导民间企业减少和慎重向中国投资。
对华投资利好因素居多
日本对华投资虽然大幅度下降,但仍属正常范围。因为与贸易相比投资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倘若增加或减少若干个大项目就可能引起很大波动。事实上,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金额为46亿美元,在我国引资国别中仍居第一位,总排序也仅次于香港地区和维尔京群岛居第三位。
而且,2006年的日本对华投资还出现了新亮点,那就是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例如,三菱东京UFJ银行于6月向中国银行股份公司注资1.8亿美元;大和证券SMBC于6月宣布以26.2亿日元接受上海广电集团(SVA)和NEC的合资公司增资的部分股票。其他商业及服务业的投资也大幅增加。非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标志着日本对华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的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今后日本在继续向中国投资的同时,为了分散风险,还会继续增加对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地区的投资,但在近中期,甚至中长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大趋势不会变化。其原因在于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时间比较长,而且已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本,在生产方面双方已建立起了紧密的配套关系。而对印度、越南等国的投资活动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问题尚未发现,而且从市场容量、深度上也无法与我国相比,短期内不可能取代中国的地位。
还要看到,中日政治关系回暖后,经贸合作已出现了良好的势头:2007年1~2月,中日贸易额达335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22%;日本对华投资达7亿多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6%。最近许多日本大企业确定向中国投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加。例如,三洋电机、伊藤忠商事、住友商社、三菱化学、佐川急便等10余家大企业都确定了2007年对华投资的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