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鹏 实习生 胡欣欣) 昨天,本报报道了“国家体育场奥运后将商业冠名”的消息。记者随后从奥运场馆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鸟巢并非惟一拟商业冠名的场馆,国家体育馆和奥体中心部分场馆,也将在奥运后进行商业冠名。 “已经有两三家企业来实地考察了,奥运会后,奥体中心也将出售冠名权。”昨天,奥体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奥体中心内的场馆,除英东游泳馆外,其他场馆都正在寻求冠名企业。 他表示,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奥体中心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建设的体育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冠名企业,但是企业出的冠名费比我们预期的要低很多,所以一直没有成功。”该负责人说。 国家体育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作为三大体育馆中惟一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出资和建设的场馆,目前也在酝酿出售冠名权,选择企业时会重点考虑国内企业。他表示,目前还没有正式谈判的企业,但冠名是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化并取得盈利的重要方面。 -观点交锋 承载奥运荣耀的国家体育场,民众能否接受商业冠名?冠名是场馆经营的必然之路,还是损伤了国家形象?昨天,专家和市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正方 “奥运场馆无需政治符号” 昨天,针对国家体育场将在奥运后冠名的问题,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和奥运产业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表示赞同。 “体育馆赋予了太大的政治意义,冠名等无形资产白白流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林显鹏介绍说,悉尼奥运会主体育馆同样采取国家与私人共同出资建设的方式,在赛后由澳大利亚最有名的电信商进行冠名,在经营上才摆脱了亏损。“所以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体育馆,有奥运会的契机,更应该充分利用冠名权、包厢使用出租等无形资产营利”。 林显鹏举例说,在美国,最一般的体育场馆每年的冠名费也在500万美元以上。他认为,奥运场馆无需烙上政治符号。 魏纪中表示,经营方也考虑到市民可以免费使用“鸟巢”周边广场,并且推出多种门票套餐,让市民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参观“鸟巢”,这些政策也考虑到了公众利益,所以鸟巢冠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反方 “商业冠名有损国家形象” 社会学家夏学銮表示,国家体育场冠上企业的名字,是国家形象的损失。冠名行为的确可以为国家节省场馆的运营开支,毕竟这样大的工程管理经营费用也是很大的。但是,这种被企业买断的行为有损国家形象。 夏学銮说,体育场是国家的象征,尽管国家体育场是以这种“公私合营”的形式来建设的,国家把30年的运营权交给中信联合体,但是毕竟国家投资在里面占大部分,冠名的方式的确不能让人接受。 在网络上,部分网友对奥运场馆冠名表示了反对意见,他们希望国家标志性场所能保持原汁原味。 本报记者 吴鹏 实习生 胡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