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香港个别店铺出售假珠宝、名表或以次充好,欺骗内地游客。“购物天堂”香港竟然也售假,让人不免惊异和失望;随后看到香港各界对“假货风波”的迅速回应,又忍不住要小赞一下。 “假货风波”甫一曝出,香港各界均有反应――香港旅游事务署计划针对以次充好问题,将“商品说明”纳入扣分监督体系;香港旅游业议会立刻抵京,了解事件经过并搜集调查资料;香港消委会则称将考虑把游客经常购买的产品的参考价格,放上互联网供游客查阅,同时将检讨现行相关法例,从制度上解决对不良销售手法的举证和执法困难,等等。几乎所有涉及旅游业的部门和组织,从政府到民间,都迅速做出了反应;更引人注目的是,各方对于此事的处理思路,并非只停留于被曝店铺的个案上。 平心而论,在任何一个城市,售卖假货、以次充好等都是少数商家的个体行为,多数商家还是遵守法律、诚实经商的,一句话,是个案,非普遍。因此,出现类似问题,人们一方面会谴责违规商家,另一方面会为诚实商家抱屈。按照这个思路,事件处理会快刀斩乱麻,严惩违规商家,泄受害者心头之愤,也会杀一儆百,为其它商家树立前车之鉴。但是一滴水见太阳,个体问题是整个管理机制的反映。违规的商家是少数,却也说明市场监督中出现疏漏,给他们可乘之机。如果目光仅停留于处罚个别违规商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能治标不治本。 涉及信誉问题的个案更具有普遍性。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少数商家不轨,消费者的惩罚却可能由全体商家承担――因为假货销售通常是流动的、投机的,当消费者无法确定受害的具体品牌时,就会扩大范围,对整个地区的商品望而却步,最终影响的是全地区的信誉。以前内地发生的假酒事件、毒大米事件便是如此,个别商家的个别行为,损坏的却是整个地区的信誉。此次香港“假货风波”,被曝的是“皇室钟表珠宝公司”等几个商家,但人们口口相传的却是“香港假货风波”,影响的当然也是整个香港的形象。 香港是很多内地人向往的“购物天堂”,除了名牌荟萃之外,还有品质值得信赖;而近些年,内地“自由行”也为香港旅游业注入了活力,这种情况下,“假货风波”更需引起高度重视。很高兴看到,香港并没有视售假为商家的“个体行为”,而是从更深层次寻找失去监督的原因,进而从机制上堵住类似事件再发生的可能。可以看到,所谓“树大有枯枝”,市场中的不法现象永远不可能根除,关键是建立一个迅速反应消除纰漏的监督体系,如此,对香港来说,“假货风波”便是福非祸。(木鸣) 香港购物骗局揭秘:以低价旅游骗游客购买假货 旅客在香港高价购回的钻表,经权威机构鉴定根本不是钻石,这样的鉴定结果令人难以置信,购物之旅陷阱密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出门旅游被导游带到所谓指定购物点去,不是东西买贵了,就是买到假货,反正上当受骗总是难免的。游客挨宰,投诉无门,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来自国家珠宝玉石鉴定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地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时购入的珠宝首饰,合格率为仅13.51%。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上当受骗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