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专题文章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殊途与同归 世界博览会的主旨演绎

【专题】上海世博会浙江宣传周

【专题】上海世博会

www.zjol.com.cn  2007年04月12日 23:21: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经过150多年的发展,世博会已日益成为全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盛会。进入21世纪后世博会的主题更凸现了人类的发展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思考,世博会主题已经成为世博会的灵魂。

  当今人类文明的最大缺失,就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造成道德沦落与社会失序。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正在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寻求合作,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神资源,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文化。而世界博览会正是提供各国沟通交流与合作以及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舞台。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世界博览会,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芝加哥世博会、二战后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和21世纪的上海世博会无疑是世博会史上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基于时代背景、经济性质、民族文化的不同,这三期世博会的主旨诚然有异,但却渐趋一致,即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渐成世博主旨的主流模式。以文化元素为基调,合理吸纳东西方优秀文化资源,世博的结局殊途而同归,这也昭示了博览会未来的发展道路。

  近代世博主旨现象是伴随当时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世博会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加之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为了殖民扩张,举办世博会的各个国家以炫耀本国实力为主要出发点,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一百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博会都有确定的主题。从1939年以“民主之城”为主题的纽约世博会开始,世界博览会由科学、技术与工业范畴发展到文化范畴。

  二战是世界博览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二战以后的世博会,其思考的重心和讨论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业绩转向对“人道”、“天道”的思索和探究。二战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发展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战争的破坏力,使得人们的认识从对人类成就的骄傲演变到对发展前景的焦虑;另方面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从技术主义层面的思考转变到人文主义的忧患。因此二战后的世博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与自然的关系,世博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经过150多年的发展,世博会已日益成为全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盛会。进入21世纪后世博会的主题更凸现了人类的发展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思考,世博会主题已经成为世博会的灵魂。

  其实,早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就专门设立了为期两天的“人文活动日”,1935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提出了“通过竞争获取和平”的主题。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成为推崇人道主义的起点。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其标志物是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象征着人类安全、和平地应用原子能。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策划者们充分看到了时代特点和大众媒体迅速发展给博览会展示重点带来的变化,由此接受了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的设计理念:世博会的重心应放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上,世界博览会必须成为一个“世界文化的盛大节日”。

  国际展览局制度的形成,既有理想的色彩又有现实的考量,既有历史的延续又有后来的创新。几十年实施下来,人们需要意识到,在这样一套既给人保障又捆人手脚的制度制约下,人们在保持高度的同质性与约束力的同时,工作的热情、办事的效率是否会逐渐降低?因为世界博览会是一次视觉盛宴,组织者力图表达未来,都有意创造全新的、生动的和出乎意料的场景,所以世博会也需要灵感、冲动、智慧和天赋。21世纪的世博会需要趋新,上海世博会需要在对现有文化资源充分吸纳和化解的基础上的创新,具体而言应具备如下特性。

  一、世博主旨应具备本体性、历史感和民族性

  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届世博会都会吸取前期世博会的思想,以建构新的世博会。世博会不是单纯的展览会,而是一种以展示为主要手段的交流活动,具有交流、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受众是以普通百姓为主的社会各界人士。世博会上的国家馆要围绕世博会的主题展开,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能够吸引观众参与,引起观众兴趣,通过叙述传达一定的理念。只有坚持本位的历史观,才能保持已有的文化资源,古今贯通、中西融合。在建构世博文化氛围时,要有振兴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吸纳异质文化的气魄。

  在传承世博会的精神之外,上海世博会以中国的国家品牌和上海的城市品牌为依托,还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悠远璀璨,人民热爱和平,中国已经发展成具有经济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国家,而上海是一个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的城市,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开放的中国和腾飞的上海本身就是2010年世博会最好的品牌。

  二、世博主旨应具备同质性、圆融性和传承性

  世界博览会不专属于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质上并无所谓东西之分,它由西而东又由东而西。“博览会”(EXPOSITION)一词在中国诚然是舶来品,但经过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的不懈努力,博览会的“本土化”已取得有目共睹的进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博览会事业得以复萌并迅速发展。

  博览会的意义和内容不仅限于单纯的经济交流,而是以经济交流为基础的整体性人类文明的交流。世博会提供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理念碰撞融合的最直观场所。人类的知识如总是从零开始,则知识的积累便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创新。世博会历经150多年,先后在40多个国家举办,各届世博会形式多样,内容极其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资源。因此必须在充分吸纳已有世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世博新理念。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必须互相容忍,和平共处,求同存异。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突、交融和激扬在世博会场展示时,更需要涵容和融合。这既是对人类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

  三、世博会应有自觉性、自信心和现代性

  上海世博会要开创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的新理念。在世博会举办的过程中,公众不能只是被作为信息消费者看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既要有自觉的认识,也要有自觉的行动,世博之地的公民们要具备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传承的担当力,从正面深入阐扬世博主旨的精义和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使之成为世博精神的重要依凭。

  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有其内在的自觉性和外在的迫切性,上海世博会以接续世界大博览会为己任、以服膺中华文化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中华文化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以自信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相对说来,上海世博会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社会这一特定制度内特定历史时期举办,将比前此世界博览会有更多的主动性与现代性,上海的自觉、自信和创新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世博主旨应具有可塑性、可展示性和可参与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与亮点,各国可以就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当今城市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何建设更佳的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一主题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可塑性强、可展示性大、可参与度高,因为不论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有城市可以展示,也都可以从别国的展示中得到启示,对新世纪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进行展望。这一主题将激发各国人民对人类未来、城市未来进行全面思考,有利于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有利于“以创新为动力,建设绿色城市,构筑美好家园”理念的实践。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细化为“城市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和“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等五个副主题。主题的具体化和明晰化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展示性和可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及各国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了解,有助于上海世博会理念的传播,最终将有助于上海世博会品牌的塑造、深化和商业运作,由此上海人民和中国人民融入到世博建设之中,进而提高服务意识和国民素质。2010年的上海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五、世博主旨要有时代感、独创性和开放性

  每一届世博主旨均具有时境性,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体制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可视为社会历史遗产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旨具有鲜明的时境性和现代内核。城市问题是当今各个国家和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历届世博会从未用城市作为主题,从而具有独创性。

  世博文化是在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体现出世博文化的开放性。首先,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是一个庞大的多源的组合性文化体系;其次,世界博览会是一个保持对外和对内相互交流与联系并能实现自我更新的文化体系;再次,世界博览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海世博会将更加充分地体现世博文化的开放性。

  世博会是思想观念的阐释者和文化观念的演绎者,世博会遗留的精神财富能够得到传承,物质财富能够以某种方式得到后续利用,是评估一届世博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世博主旨也要体现时代感和独创性,否则会被塞进一个模子。

  20世纪以前的世界博览会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一方面以政治邦交为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促进贸易发展和经济进步。进入20世纪世博会才有了“社会责任感”。二战时期的博览会和21世纪的博览会的观念虽然不同,但它们所蕴含的方法论取向却是一致的,意在追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贡献将是发展世博会理念,使世博会在主题演绎上日趋成熟。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和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对20世纪以来世博主旨的系统研究,发现世博会的最大共性就是世博理念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1世纪的世博主旨,如果是由各民族对于其文化特点进行自我反省,把人类前途的问题,共同当作整个的问题来处理,世博主旨就达成了共识。从40多届世博主题的演绎中可以看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是卓有成就的,因为它冶融东西文化体系,批判地吸收其他世界博览会中精华的部分,对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思想做了一次总结,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上海世博会将有200多个国家7000万人次参加,将是精致化系统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但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贡献并非在规模效应,而是体现在对世博理念的绝妙发挥即创新与发展上。上海世博会将是人类有了世博历史以来发展的最高阶段,但绝非最后阶段。有了前此世界博览会知识的众多积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理所当然。虽然我们无法预言未来中国博览会事业发展的最后局面,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既往博览会事业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当代中国博览会事业中的系列问题。

  不论何种类型的博览会,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民众与官员之间,都承受着、体现着同一精神和理念。不同国别的世博会在社会定位以及思想倾向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归宿。由于一百多年社会的激荡,博览会在社会定位与价值观念上的整合日趋完善。世界博览会是思想的交融,每一届世博会都要合理吸纳国内外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以人为本,创造性开发,积极主动而自觉地发展世博精神。而世界博览会150多年走过的道路,应当也是世博会未来发展的道路。就此而言,世博会的主旨和精神是同归的。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乔兆红 编辑: 余伟刚
返回国内新闻

 
高层动态
·公安部培训五百新闻发言人 孟建柱:拓展民意沟通
·快讯: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4日在上海举行
政策动向
精品专题
·神七发射:我们在现场
·【专题】2008浙江在线记者辽宁行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专家点评更多页
·消费影响更多页
·投资理财更多页
·宏观经济更多页
·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党代表归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