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护耕地的阐述,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绝不能让耕地红线形同虚设。陕西省蓝田县蓝关镇黄沟村160亩高产稻田被村干部租赁出去“搞开发”,导致这块耕地荒废( 2006年11月16日摄)。 新华社发 4月16日,媒体报道了北京郊区一村委会擅自出租200亩土地被村民起诉的事。 这个“不起眼”的事件,让人联想起几天前那条让人揪心的新闻——“我国耕地面积进一步逼近警戒线”。截至去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总面积下降到18.27亿亩,进一步逼近18亿亩的红线。 土地是财富之母。然而,中国当代的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锐减的形势,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如果18亿亩耕地的红线守不住,将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危及子孙后代。 严峻的不仅是耕地的锐减,还有这种锐减之势的难以遏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在不断发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重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坚决制止一些地方乱批滥占耕地的现象,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一些地方的“圈地冲动”,以及耕地锐减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国土资源部通报的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土地违法行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积近10万公顷,其中耕地4.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7.3%、76.7%和67.6%。其中,属于去年当年发生的违法行为与2005年相比,涉及的土地面积上升了近九成! 土地违法案情复杂多样,突出特点是打耕地主意。而构成紧逼耕地红线的主动力,一是一些地方难以遏制的GDP冲动,一是某些官员个人的“财富意识”。 一些地方的GDP崇拜依然存在。这使得乱占滥用耕地、违规设立开发区、建设用地数量增长过快等问题不断凸显。地方政府应当是保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但有的往往却成为导致耕地锐减的“推手”。许多地方新建的工业园区,动辄占地成百上千亩;不少政府机关新建的办公楼前,都有大广场;很多城市建了高尔夫球场,有的还不止一个……在违法用地的背后,许多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默许。 作为财富之母,土地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谁拥有了土地使用权,谁就拥有巨大商机。土地价格上涨的利益诱惑,发酵了一些官员的“财富意识”和“权力寻租”。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开发商与腐败官员很容易走到一起,一方利用权力架空法律和政策,一方通过行贿换取土地使用权。在已经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不少官员和公职人员,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扮演了“土地中介”的角色。 问题是,与土地违法案件的数量相比,受到问责和查处的依然是少数。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抑制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的冲动,不能从土地管理和审批制度上堵塞土地“未批先用”的漏洞,不能切实贯彻土地保护领导责任制和问责制,违法占用耕地的事件还会不断发生,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有守不住的危险。(顾兆农)
警惕土地违法向中西部转移 耕地红线再守14年 新华时评: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决不能失守 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