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9日-2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研究农村金融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共1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演讲。 易纲指出,农村金融问题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一系列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的扶持下,农信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农信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的发行和专项借款的发放工作已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末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也已经正式启动,截至2006年末共兑付94.6亿元。此外,财政还以保值贴补和税收减免的方式向农信社提供了187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执行低于一般金融机构1.5-2.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备付率比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高近2个百分点,有较充裕的可用资金向“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农信社自身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二是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启动邮政储蓄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2005年,国务院又部署制定了邮储机构老转存款逐步转出的计划,邮储机构老转存款自2005年9月起分五年转出。截至2006年12月末,已转出1140亿元,加上改革后新增存款7500亿元,目前邮储机构可以自主运用的资金已达9000亿元左右,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今年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正式成立。改革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面向“三农”开展金融服务,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可以通过开办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等方式回流农村,并将与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竞争,促进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为“三农”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是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2004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一些长期遗留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业务范围,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了骨干和支柱作用。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在以粮棉油购销储贷款业务为主的同时,贷款支持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更广泛的农村经济领域,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在逐步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同时,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储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增强支农能力。 四是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我国农村信用社从1999年起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6亿元,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符合贷款条件农户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目前,该工作正在5省(区)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试点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 五是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支付体系等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持续增长,成交金额平均年增长率为40.62%,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2006年末,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解决农民汇兑难问题。为有效解决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进行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这项业务使广大农民工享受到了方便、快捷、安全的银行卡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热烈欢迎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易纲强调,根据农村金融各项改革的具体内容,下一阶段各相关部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工作: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特别是省联社改革;二是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共同发挥支农合力作用;四是研究解决农村抵押担保,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五是研究建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扶持体系。 易纲表示,目前,我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阶段,要继续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