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听闻商务部副部长5月将率团赴美采购时,国际贸易问题专家陈泰锋未加思索地笑了——为缓解尖锐的中美贸易纠纷,中国采购团如同一剂“急救针”,这将有助于中美在知识产权诉讼的60天磋商期里取得进展。但对中美贸易顺差的长期困扰是“治标不治本”的。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官员和谷物交易商日前透露,5月中旬,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将率代表团赴美签署战略性经济对话进口协议,并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包括大豆、棉花、机械和电子产品等。
不过中国WTO研究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泰锋也表示,这剂“急救针”虽能迅速缓解尖锐矛盾,但对中美贸易顺差的长期困扰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与3年前缓解钢铁贸易纠纷时的方式如出一辙。
在美国先后在WTO状告中国对出口工业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出版业设限后,中国代表团赴美采购可称得上是立竿见影缓解紧张局势的“特效药”、“急救针”。实际上,美国对华的诉讼也是旨在得到市场开放的交换条件。
“之所以‘治标不治本’是因为美国诉讼的目的不仅是想我们去买东西,他们清楚贸易顺差的形成是客观难以短期改变的,美国商界的意图是想我们进一步开放市场”,陈泰锋表示。众所周知,中国大量贸易顺差有跨国外资企业的贡献,且初级产品类型和价格优势短期改变不大可能。而美国进入中国市场最为关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国影视大片的进口远比美国市场上的影视产品要少得多。
陈泰锋表示,外资对中国开放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开放门槛了,他们已经有了更深的第二层次的开放要求,那就是希望我们提供适宜他们开展业务的经营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等软环境。但在发展阶段中,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会引起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