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峡,犹如参观一部中国历史画卷,那一件件文化遗存相互辉映、交汇融合,显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内涵和顽强生命力。
为保护好三峡文物,使三峡工程在全世界树立起文明建库的形象。国家有关部门和三峡总公司投入10多亿元,汇集全国的文保单位,对三峡文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发掘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了工程造成的遗憾,
最大限度地留住了三峡历史文化的血脉。
三峡文物保护,已由原来的难点和热点,成为了三峡工程的亮点。
三峡文物大搬迁
三峡库区有哪些需要保护的著名的文物古迹?
国务院三峡建委会审批的保护项目共有1087个(重庆库区752个,湖北库区335个),其中地下发掘项目723个(重庆段506个,湖北段217个),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64个(重庆246个,湖北118个)。对于处在淹没区的文物点,国家采取了不同保护措施,对于地下文物,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对地面文物则分为就地保护、搬迁保护和取齐资料三种情况处理。
“如此大规模地发掘和搬迁文物,这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空前的!”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说。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量超过了130万平方米,三峡库区已出土文物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数千件。三峡考古在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三峡以西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研究、古代巴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学家还据此提出了“楠木园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丰富了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并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
4月12日,记者来到刚刚建好、对外开放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据介绍,三峡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三峡博物馆现已有文物17万余件,包括三峡出土的国家二级以上的珍贵文物3千余件。
三峡博物馆拥有多个全国之最: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在北京以外,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座冠以“中国”的大型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同时拥有半景画和环幕电影的博物馆。
白鹤梁:无压容器保护技术世界首创
长江涪陵北岸,两根巨大的“管子”沿着堤坝直插入江中。
这可不是什么抽排水管道,两根管子其实是两个参观廊道,通过它,你就可以进入水下面一个博物馆里,那里藏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白鹤梁。
白鹤梁脊高138米,每年只有枯水季节它才能露出水面。三峡工程全部完工后,三峡库区将蓄水到达175米高程,为此白鹤梁将永远淹没在水面30米以下。为了抢救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水下建博物馆保护白鹤梁。白鹤梁题刻成了三峡库区惟一一个水下原址保护的文物。
但是水下原址保护在世界文化保护史上都无先例可循!
在好几个方案都被否定后,200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以“无压容器”方式对题刻密集区进行原址水下保护的新的方案构想,即在白鹤梁题刻东区50米段的题刻密集区构筑水下保护体,灌注经过过滤处理的江水,通过循环水系统使保护体内水压与外面长江水压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护体内设置参观廊道与陆地连接,参观廊道使用潜艇技术,以承压窗口通视题刻,以系统解决今后保护、研究和参观的功能需要,该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专家的认同。在朱镕基、宋健等领导同志的亲自关怀下,葛修润主持开展了“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2003年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工程设计方案。该工程总概算约1.23亿元。
“这一工程属世界首创,涉及的学科之多,技术含量之高,史无前例!”王川平说:“认证会上光院士就来了6位。”
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从2003年2月13日正式开工,据介绍,到今年10月份,工程将完工。
“目前,白鹤梁题刻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王川平说:“除了白鹤梁具有的文化价值外,保护措施本身就是一笔足以在文化史上留名的巨大的财产。”
尽可能地减少缺憾
秭归凤凰山,山腰的牌坊上写着:“屈原故里”,屈原祠的重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秭归文物局局长梅运来介绍说,屈原祠八十年代由于修建葛洲坝工程已搬迁过一次,但用的是钢筋水泥,这次在凤凰山新址重建,用的是木结构,严格按照古代原样来布局。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牌坊和屈原祠;重庆巫山境内的孔明碑、大宁河古栈道;奉节县永安宫(刘备托孤)遗址、孟良梯、瞿塘峡口的粉壁堂;云阳张飞庙、龙脊石;忠县石宝寨和汉代无名阙;丰都鬼城东岳殿等文物古迹将会被淹没或部分受淹,在这些文物保护搬迁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遗憾,最大限度地留住三峡的文化血脉是文物保护部门的心愿。
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的长江北岸,它是我国现存体积最高、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为了保护好这个“国宝”,文物工作者费尽周折,几次修改保护方案。最后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拿出的方案,是根据玉印山地形地质条件和三峡库区蓄水后石宝寨周围的水位情况,在以前的“护坡加仰墙”方案上修缮完成的。这个方案是沿着石宝寨四周筑一道巨型围堤,使其形成一个巨大的石盆,把整个石宝寨围在其中。根据库区蓄水后江水水位将比石宝寨寨门高这一实际情况,设计者特意在寨门前的仰墙上留下一道长达50米的豁口,在豁口处安装一道可以升降的钢闸门,这样在高水位时,就关闭钢闸门保护寨门;长江水位降低后,就可以打开钢闸门,方便游客在江上通过豁口观看石宝寨全景。
张飞庙可能是三峡库区地面文物搬迁中知名度最高的项目。受三峡工程影响,这座享有“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庙宇整体迁建工作于2003年7月完成。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把这一古建筑群整体搬迁到长江上游距老庙32公里处。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要求,张飞庙搬迁力求一砖一瓦一树来自旧址。王川平说,按照“平行上移”的搬迁要求,文物保护部门再造地形,确保张飞庙背靠高山,面对大江,大门斜向西方,水位上涨后,江面将和结义楼、得月亭、正殿等10多处古建筑临近,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立体画。(夏静潘剑凯 张国圣 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