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毛晓梅 刘诗平) 五一黄金周到来前夕,我国铁路成功实现第六次大提速,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在此次投入的52列高速动车组中,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四方公司”)制造的达37列,占71%。目前四方公司已完成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开发,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将于今年年底下线。 29日,针对“高速动车组开发技术为何需引进”“技术引进后如何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四方公司董事长江靖回答了记者三问。 一问:我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160公里,所用机车车辆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应该说我们已有一定经验,为什么在第六次大提速中所采用的动车组还要引进技术,是否可以完全由国内企业自己开发高速动车组? 江靖:2003年,铁道部根据国务院“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快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以满足铁路客运需求。四方公司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其自主研发产品参与了前五次大提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160公里。但我们在高速方面刚刚起步,与从事高速动车组生产的国际企业相比,在总体技术水平、设计、制造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高速动车组实际运营经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归纳不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试验、验证标准;在高速动车组的系统集成、车体轻量化设计、转向架的可靠性设计、空气动力学及减震降噪技术等方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完全依靠原始创新研发高速动车组,在时间上无法满足铁路客运的需求。3年来,四方公司通过技术引进、联合设计、工业化改造等过程实现了动车组的国产化批量生产,在第六次大提速中已投入运营了37列动车组,其优良的运行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证明。 二问:此前有报道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铁路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江靖:我认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企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四方公司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一个崭新技术和产品平台的跨越,公司由过去生产时速160公里客车,到现在生产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高端产品,产品平台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搭起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车组技术平台,构建了一个集组织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工作体系,锤炼了一支由管理人员、商务人员、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应急维护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团队。 二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随着动车组批量投入生产,公司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和57%,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将达45亿元,公司进入快速发展历史时期。 三是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铁道部已签订的280列动车组订单中,四方公司获得120列,市场占有率为43%。目前,四方公司已具备月产4-5列高速动车组生产能力。 三问:作为国内铁路设备制造企业的排头兵,四方公司是如何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何实现国产化的? 江靖:我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技术,一是制造技术。设计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贯穿于整个项目执行的全过程,首先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技术图纸和技术资料的转让及联合设计的方式,全面引进设计技术,使四方公司人员全面掌握动车组的设计标准、设计原理及计算分析等内容。其次,在铁道部统一组织下,形成以主机厂为主体,厂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工作体系,实现深层次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制造技术的引进是通过外方转让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标准来实现的。外方共提供工艺文件5750份,调试试验文件201份,四方公司安排工艺人员65人、作业人员182人到外方接受培训。在此基础上,四方公司完成了工艺文件的转化设计,整体技术改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建立了完善的动车组制造体系,并已实现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批量生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也可在此体系下实现批量生产。 制造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国产化和企业制造技术的标准化。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制造用原材料及零部件国产化率目前已达到70%的要求。在企业制造技术标准化方面,已实现操作者技能达标和制造标准的数据化、体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