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季明 刘丹)虽然已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长,但目前万钢仍在同济大学上班。知情人士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万钢将在今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后,正式全面接手科技部的工作。 4月29日,记者在同济大学的校长办公室与万钢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办公室里的一盏煤油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我是特意把煤油灯放在办公室里的,”万钢说,“我在农村插队时就用它照明,我很喜欢这种灯,因为它有着特别的含义。” 1952年生于上海的万钢,在东北农村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1969年至1975年,他在吉林省延吉县三道公社“插队落户”。正是在煤油灯的陪伴下,他刻苦学习,进入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 “我要记住自己在社会最基层的时候对社会的期望,并为实现这个期望而奋斗。我希望一进办公室能感受到这一点。”万钢如此解释将煤油灯放在办公室里的原因。 尽管对煤油灯情有独钟,但让万钢走上学术高峰的却是超越了煤油、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工作。 2000年底,万钢辞去德国奥迪公司总规划部高级经理职位回国。第二年,他被同济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博导、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年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 德国奔驰公司研发部副总裁科勒曾在万钢回中国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三次探访他的实验室。第一次看到万钢研发条件非常简陋时,科勒问:“你为什么要回来?”第二次来时,他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你们的起步还是很快的。”到了第三次来时,科勒惊讶地说:“按照这样的速度,你们很快就可以赶上我们。” 去年6月,由万钢团队研发的“超越三号”汽车参加了巴黎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汽车大赛,结果在燃料电池组比赛中超过通用、福特、日产和米其林等汽车巨头,总成绩与奔驰基本持平。 在同济大学做过学生、当过教授,又已担任了4年校长的万钢,对于“同济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济大学的教师们不把写论文作为最终目标,而把对社会的贡献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济”。 因此,尽管同济大学在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内地大学排行榜上位次并不靠前,但校长万钢却并不在意。他认为:“大学要大度,大学的品牌是人造出来的,而不一定非要贴出来。” 回忆自己的发展历程,万钢说有三位智者曾给过自己很好的启示。一位是“插队落户”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那位村支书说,“脑筋越用越活,力气越用越大”;一位是当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物理教研室主任,那位主任在万钢毕业留校时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历史责任,任何时间都不能退缩,应当努力进取”。还有一位是万钢在同济大学学习时的教授、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他有句口头禅: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人。 谈到自己的新职位,万钢表示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到新岗位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习再学习”,“学习现有的政策,进行系统调研,结识方方面面的朋友”,同时,还将继续把自己在同济大学体会到的务实、创新、同舟共济的信念“随身携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