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6日电 本月八日在京举行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国有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香港来的有五位:香港大学郭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徐杨生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陈炯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永奇教授及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梁天培教授。梁天培教授在香港《文汇报》刊文称,能够参与国家的这项伟大工程,他为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而兴奋不已。 梁天培教授教授说,成立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及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科研力量,进一步促进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探测数据的应用,期盼不久的将来,能做出丰富的研究成果。笔者有幸能参与盛会,获益良多之余,更有感提倡学术交流及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故此赶紧把在会议中一些跟科普有关的见闻,按照笔者的初步理解,作一个简单的报告。 他表示,中国古代便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诗人墨客笔下更有大量的诗词及文章,叙述月亮及有关的景象及所引起的感情。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科学家对月球引力与潮汐现象的研究,以至创立及采用传统历法(阴历),都显示中国人民长期观察月亮的印证。 众所周知,苏联及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成功发展太空探险及探月、登月等壮举。不过,事实上,我国明朝时便有一位名万户的官员,曾试图以47枚当代的最大火箭,把他自己送上高空。他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用火箭尝试飞天的第一人。从毛主席时代的两弹一星创举,到最近成功开展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都充分反映我国今天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月球探测计划将是另一个有标志性的科学里程碑。 梁天培教授提到,从2000年11月,政府确定“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为近期发展目标,到2004年1月温总理批准为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在这段期间,有关的部门及专家已做了大量的前期预备工作。据笔者了解,中国探月工程定名为“嫦娥工程”,这项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为“探”、“登”、“驻/住”。“探”是进行无人探测,“登”是登上月球。“驻”是携带设备登陆,然后很快返回。“住”则是在月球建立基地,让宇航员停留一段时间。 而“探月”也分为三个小阶段:分别是“绕”、“落”、“回”三部分。绕月工程是第一期工程,现正在发展中,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发射火箭升空。把测月卫星,脱离地心吸力,送入绕月的轨道,需时十多天,而卫星绕月的时间则超过一年。 梁教授介绍说,技术是以长征火箭及东方红卫星的经验作为基础。由于测月须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精准仪器设备,大量的工作早已在最近的三年多时间进行。在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后,第二期工程,即“落”是小阶段,将于2012年前后进行,目标是把月面巡视器在月球表面轻着陆,并进行研究。至于第三个小阶段便是在月球表面钻探选取样本,然后“回”返地球。 绕月工程要实现两个目标。首先,工程目标是要准确无误地把卫星送到绕月的轨道上。第二,科学目标则是很广泛的,包括了对月球形貌与构造的探测,以及月面物质成分、月壤特征与月面环境、地月空间环境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倘读者有兴趣,可以参阅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欧阳自远院士主编的《月球科学概论》一书。在该书中,我们可认识到很多与月球相关的数据及探讨,如月球的物理及化学特征、月球环境、月球的地形与地貌、月球矿物及岩石、月球陨石、月壤、月球地质构造轮廓与月面历史、月面测量、月球的起源与演化、月球水冰探测、人类月球探测历程等问题。该书内容实在丰富。至于这项工程总的科学目标是把测月所得的资料,给专家们作科学分析、研究及验证,以补充现有研究资料/成果的可能不足之处,另外给研究者开展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亦为培养新一代的科学技术专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及机会。通过对月球的探测,科学家或可为太阳系如何诞生提供新的数据。香港的专家学者可通过所在机构,在适当的时候申请利用测月所得的数据以作科研合作之用。据悉,有关方面在迟些时将会宣布有关程序和规则。 梁天培教授表示,作为炎黄子孙,对于国家正在开展的绕月工程,为全人类的科研作出贡献,实在兴奋欣喜不已。希望香港的年轻人亦可分享到祖国的先进科技飞跃发展的快乐及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