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的食用油逆势上涨。统计数据显示,1到4月份全省油脂价格累计上涨11.2%,让不少市民感到油价“好贵”。与食用油一样,广州市场上的生猪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左右,肉价已达到了近10年来同期的最高点。
其实不独广东的粮油肉价上涨,全国都呈现出一片涨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3月份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两个月上涨幅度突破3%的红线,表明我们的物价一直在保持着上升势头,而这其中,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无疑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每个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如若不采取措施调整抑制,经济学家嘴中的通胀压力恐怕就不只是个危言耸听的理论分析了。
事实上,自去年国庆节后,全国多数城市粮油价格都出现恢复性上涨。这轮延续至今的普遍性物价上涨,不但给低收入群体带来了生活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不少中等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尽管各地出台了各种救助低收入者的预案,但这些措施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临时的“救命钱”,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带来的矛盾和压力问题。
在此背景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的将提高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就显得既适时又必需。且不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给普通职工提高工资的实力,从刺激内需、以消费而不是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加工资也是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因为物价升了,工资必须上涨,然后居民才有消费能力,才能扩大内需市场。
但问题是,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偏高的前提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谓的提高普通职工工资,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物价持续上涨所带来的压力还是个疑问。什么时候开始涨,能上涨多大的幅度,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倘若上涨的工资还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的幅度,那所谓的提高工资就只是画饼充饥的笑谈。
也正是基于此,舆论更为强调涨工资背后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将其与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相提并论。言下之意,当下的中国如果想提高工资,就不能只是象征性地提高一点,而应有个系统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工资增速要赶超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工资增幅要超过物价增幅,而不能再像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劳动生产率6年间提高了六成多,但工资却增长缓慢。
而且,一个系统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单纯是提高工资那么简单,还应有税收的减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配套措施。我国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95%,但社会保障体系却还不完善,使得国民的工资很多要用来支付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支出,再加上不断上涨的物价,这些都会消弭工资增长的实际利益,让提高工资的实惠只是停留于表面上。所以,要真正提高工资,还要少收税,多提供社会保障,这样方能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就在前天,央行推出“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三大“组合拳”,防止经济过热。虽然公众认为其矛头直指股市,但稳定物价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希望在工资增长上,政府也能拿出这种气度,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分享发展成果。(李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