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五年翻番增加1万亿,经济发展迅猛不是偶然的
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发掘无形资源扩大无形消费,建设文化大省引领发展趋向
改革创新的五年 科学发展的五年
团结和谐的五年 富裕安康的五年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随着加入WTO后贸易摩擦的增多,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展开,广东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
新的世纪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使命呼唤新的策略。
五年过去了,曾经更多依赖外源型经济的广东,克服了多种不利因素,民营经济长足发展,自主创新成绩斐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总量有了新的跨越,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的经济腹地得到了拓展,广东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外源优势向内源优势加速转化,外源、内源两个“发动机”一起开足马力。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的五年,是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团结和谐的五年,是富裕安康的五年。地区经济总量从1万多亿元增加到2万多亿元,翻了一番。文化大省建设也初具气象,法制社会、和谐广东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广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难忘五年,五年难忘。在又一个五年的新征程即将展开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多名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广东的知名学者,听他们点评五年来豪迈跨越取得的辉煌成就。
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前瞻性地提出的若干重大发展与改革建议,先后被中央政府所采纳。2000年他创办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决策思想库之一。
李京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是首批启动深圳、海南、环渤海圈、中部五省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的带头人。
连玉明
著名城市专家,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社长,中国城市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曾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布局研究”,参与过多项国家文化政策制定和咨询工作。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200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项目主持人,参与编著2001年至2006年《文化蓝皮书》。
记者柳建云、徐锋、赵琳琳
GDP五年翻番增加1万亿
经济发展迅猛不是偶然的
记者:广东GDP五年增加一万多亿,完成了过去20多年才能实现的一万亿的财富增长,其背后的动力和原因有哪些?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胡鞍钢(下简称“胡”):现在广东的GDP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仅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且率先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转型,率先在全国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率先在全国成为最开放的前沿地区。
此时广东应更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科学发展、优化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加快发展。在这方面,珠三角地区有责任像过去20多年一样,先行一步,创新经验。
李京文(下简称“李”):广东的增长速度得益于其不可取代的区位优势、改革先发优势、先进观念优势、自主创新和人才领先优势,让广东有着稳健而具有冲击力的发展增速,这也是广东发展的原因所在。
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起到改革的带头作用,20年前我们给深圳的规划,提出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是全国最好的榜样,市场经济行不行,有什么好处,通过深圳、珠海、汕头给全国起了示范作用,金融股市、保险,最先也是在深圳、在广东试点,广东在改革的很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连玉明(下简称“连”):广东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产业升级,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率很高,新的产业形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第二大因素,解决了内源动力不足的问题,形成内外源动力的互相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不仅提高经济速度,更提升了经济质量。最后一个因素则是自主创新。就广东来讲,前面五年从过渡期到了成熟期,其他省还处于过渡期,广东的自主创新特色是过去所讲的企业创新转向城市创新,这意味着,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有政府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不完全是狭隘的企业创新。
[1] [2] [3] [下一页]
广东单位能耗全国最低
生态资本投资大有可为
记者:科学发展、优化发展应该涵括了“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含义,现在广东正在大力提倡“绿色GDP”的概念,您对此如何评价?
胡:我提出中国现在要从一只“黑猫”变成“绿猫”,寻求“绿色崛起”,这本质上也就是提倡科学发展、优化发展。广东在这方面经验很多,优势也不少。
比如在优化能源方面,广东非常像日本,像广州地区有几乎90%多的能源是从国外输入的,单位能耗差不多是全国最低。资源禀赋“逼”着广东在全国进一步率先实现节约型社会。
再比如,在生态资本的合理利用上,广东也大有可为。我们看到日本的森林覆盖是66.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广东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5%,而全国平均数仅为18.21%。广东应加把劲,将来超过60%。广东这么大的雨水量,只要不开发,生态资本就出来了,绿地、森林覆盖率肯定能提高。
记者: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而广东环境状况却出现转变:“环保拐点”提前出现,这对于广东乃至全国又有怎样的启示?环保与发展良性协调态势的初现,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意义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广东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一,充足的财力应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保证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前面,在环保方面也应先人一步。广东出现环保曲线拐点实际上说明广东对“绿色GDP”有着深刻的认识。
连:在GDP总量率先突破2万亿元之后,广东去年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今年上半年能耗再次下降,这些正是广东率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体现。
内外兼修民营经济举足轻重
迅速补上内源型经济“短板”
记者:到2005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602.4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9.6%,2006年这一比重更是高达40.5%,比2002年高15.5个百分点。有评价认为,以民营经济为主力的广东内源型经济发展对广东意义重大,迅速补上了内源型经济的“短板”“内外兼修”发展思想对广东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完全依靠外源经济,容易导致经济不稳定,对外依赖性过大,使广东经济安全性降低,依靠加大内源经济比重,可实现内外平衡。目前整个中国都在抓扩大内需,这不仅考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意味着经济平衡依靠内源经济发展,在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实现内外源经济并举是比较健康的。
外源型经济5年实现四级跳
内外并举双轮驱动增速更猛
记者: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1764亿美元跃为2006年的5272.1亿美元,5年连破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关口,实现了四级跳。如何看待广东5年来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和外源优势向内源优势的转化?
胡: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内需导向型,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依靠这种模式;第二种是出口导向型,比如日本;第三种就是混合导向型,目前的珠三角地区正处于这种模式。我认为,广东应该在发展模式上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发展现代服务业,获取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不仅要鼓励出口,也要鼓励进口,全球采购别人最优质、最便宜的产品和原材料,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李:经济发展一般依靠三种来源,投资、消费和贸易进出口,过去,发展主要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最终投资过剩导致经济过热,过度依靠出口又面临国际贸易竞争加剧的限制。广东内外兼修的思路实际上是三种经济增长来源的平衡使用。
记者:对目前整个国家的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走势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这对广东是一个启示。广东应该更多发展低能耗、高回报产业,包括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污染产业应逐步转移到有需要的周边国家地区,广东应注重承接高附加值的产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提升
专利第一大省炼成第一强省
记者:5年前,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是45%,如今这个数字增加到50%。看似不起眼的5个百分点,却标志着广东不仅在经济总量方面依然排在全国前列,创新能力更由较弱向较强迈出一大步。走自主创新之路对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胡:从发展的逻辑上看,我们过去20多年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模仿型模式,随着竞争力不断提高,我们必然要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亚洲四小龙”也好,美国也好,在经济起飞期,都是依靠模仿的,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后,必须向创新型模式转变。三年前,世界银行在总结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四小龙”开出的药方就是,要就向创新型转变。
李:这是非常可喜的趋势,广东发展,一个靠改革开放,另一个则主要是靠创新。近年来,广东包括华为、中兴等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都是很成功的,依靠科研、教育,保证技术创新,广东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长远的基础。专利申请多、科技投入比较大、教育投入很大,这是过去广东取得成功的经验,也是广东发展的内在动力。
连:广东炼成专利第一强省,这说明广东人领悟了自主创新的本质。自主创新为何能推动经济?因为它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主权问题,第二是产权问题,主权和产权决定了未来,具备这两个权利,才可能带来持续发展。
记者:以广东目前的产业分布和研发潜力,未来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将有哪些新的优势和成就?
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人才多、吸引人才力度大、人才吸引力也大,“孔雀东南飞”,对广东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
连: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带来非常积极推动作用,尤其对高端产业发展、对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型,起到很大作用,进而会形成整个社会的转型。
泛珠三角合作拓展“腹地”
合力引发区域“航母”加速
记者:今年6月8日,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将在湖南长沙开幕,前三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项目签约数超12000个,总金额超12000亿元。泛珠三角拓展了广东发展的经济“腹地”,经贸合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成果,最大的优势在哪?
李:优势来源于客观的需求,泛珠三角各地区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通过泛珠三角合作,各省区能实现资源整合的合力发展,实现区域“航母”的加速。目前看来这个势头很好。
记者:如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品牌已经在国际上名声远扬,尤其是东盟国家对泛珠区域合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泛珠三角经贸合作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需要把握哪些新的机遇?
李:当前全球经济回暖,在世界经济中心往亚洲转移的崭新历史条件下,珠三角应该借力亚洲崛起,借助东盟合作的优势,以更高更远的视野,把握机遇,整合全球资源。
发掘无形资源扩大无形消费
建设文化大省引领发展趋向
记者:广东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您认为这对广东的发展有哪些深远意义?
祁述裕(以下简称“祁”):意义重大。文化建设是发掘无形资源、扩大无形消费、推动意象创新、提高国家或区域软实力、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区域之一,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向,也具有引导意义。
记者:硬实力之于广东和软实力之于广东作用如何?
祁: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仅有硬实力还不够,还要有文化创造力。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象创新能力。否则,只能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低端,别人吃肉,我们只能喝汤。培育文化生态对于提高广东的文化竞争力、保证硬实力的发展后劲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记者:您对广东的文化发展非常熟悉,能不能给广东文化发展把把脉?
张晓明: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成绩在全国都很出众。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广东已经率先融入了国际文化产业分工的角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大量承接了国际文化产品的代工。广东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产品和服务两项,目前主要产值来源于产品生产和制造,这是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特色,当前,广东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尽快提升水平,增加服务业的比重,现在已经有个别行业非常成功。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