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柏春在南京一中演讲
儒雅的萧柏春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南京一中,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那时的他还是个高中生,如今再回母校,他已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1978年,萧柏春就当了一回名人,当年的他以477分的高分(500分满分),获得了江苏省高考状元,被媒体报道。当初,他甚至写信给中央领导争取读大学的机会,得到时任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自批示。
这个老三届高中生,在离开学校11年后重新走进考场考出奇迹。而后的他,一直努力着,为了那流逝的十一年青春,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一点点找回来……
当年他经胡耀邦亲自批示才得以考进大学
爱读书让他成“状元”
“有考试就有第一名,有很多偶然在里面。”说起当年的“状元”,萧柏春很平静。在告别学校11年后,好不容易有了考大学的机会,30岁进入大学,班里最小的同学比他小15岁。他对自己损失的时间感到痛心:“压力很大,一心想的就是怎么样进行弥补。”
他是老三届毕业生,1967年高中毕业,在文革开始前,他学完了高中二年级的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他是绝顶聪明!”化学老师任映轩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当年的萧柏春好奇心很重,常常向老师提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因为“文革”,离开了学校的萧柏春1968年来到宝应县夏集公社种地。“农忙时太累了,农闲时我一直在坚持看书。”虽然不知道看书会有什么用,上大学更是不敢指望,但他喜欢读书,从城里带去了很多,这也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在农村三年后,他回城进了工厂,当上了钣金工,这一干又是七年。“别以为读书没有用,就是种地和在工厂做工,也用得到书本知识。勤奋读书迎来了丰厚的收获,1978年夏天,30岁的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477分的高分成为江苏省高考状元,进入南大数学系。
迟来的爱情迟到的高考
聪明好学的萧柏春却并没有受到女孩子们的青睐,因为坚持学习,他甚至找不到对象,成了大龄青年,直到1976年,他在工厂当工人的同时,为职工业余学校兼职教课,来上课的女学员都是好学并尊重知识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一直相守的夫人。
“我考大学的时候,我们还在相互考察,要是结了婚,还上不了本科呢。”原来,1978年南京大学录取时要求本科生必须是未婚,已婚的只能上大专,因为晚婚,萧柏春当时顺利进入最心仪的南大数学系。上大学之后,他才和夫人结了婚。
与迟来却很甜蜜的爱情相比,为了争取参加迟到的高考,其间的过程却是辛酸无比。1977年,恢复高考,萧柏春理所当然地想报名参加,却被所在的工厂阻止了,1978年,当他再次要参加高考,却因为曾向厂里反映过问题,被加上了一份与事实有出入的政治鉴定,几位工友出于义愤,联名向各家报纸写信反映,他自己也层层向上反映,甚至写信给中央领导。最后,在时任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自批示和干预下,他终于顺利进入了大学。
美国读博士感受到压力
萧柏春进了大学, 没有懈怠,他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着每一天。1981年,他用3年时间修完大学四年的学分,参加了首次恢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获得了公派出国读研的机会。要知道,在进大学之前,他没有接触过英语,准备考托福时也是多次“倒拔尖”。
“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我是状元。”因为当时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他得状元的故事,还有争取高考机会的曲折过程,大家都知道他。不过,那时的萧柏春来不及感受荣誉,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更好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进入美国著名高校读博士时,萧柏春更感受到压力。博士教育是开放式的研究,没有标准答案,和他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很不一样,花了很多时间他才适应。
现在,他是收益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现在每年萧柏春教授都要在祖国停留四个半月,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
要想有成就要不断学习
因为在中学认真学习打下的基础、因为十一年离开校园却没有中断学习、因为虽然年过30岁,仍坚持读完硕士、博士,萧柏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直到现在,他仍告诉大家,要不断地学习。记者看到的萧柏春教授已年近60,却仍然保持着对事物的浓厚兴趣,他用拼音输入法熟练地打着汉字,他对不了解的行业总想知道得更多。
“在沃顿管理学院的门口,画着一棵决策树。虽然它的内容有些玩笑之意,但也不无道理。”这里讲到了几类学生的发展。A级学生上学得A,当上教授、科学家,但可能房屋按揭付不起;B级学生可以当经理;C级学生也许不够聪明、机灵,但辩才好可以进法学院,比经理更有钱;D级学生勉强学习过关,但有表演才能,就去好莱坞当上了大明星;F级学生说的是被学校开除的,可能从了政,甚至当总统。虽然是玩笑,但他认为,这对教育不无启发。
设奖学金鼓励一中校友
昨天,萧柏春拿出四万元奖学金,用来奖励母校一中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他说,希望以后有机会给予更多的资金,用来鼓励大家。而奖学金的定名也经过了一番变化。原本学校想用萧柏春命名,但低调的他拒绝接受,他想用自己的化学老师任老师的名字命名,老师也不肯接受,最后定名为韵力奖学金,这是他英年早逝的干女儿的名字,这个热爱祖国的优秀女孩还没来得及实现理想就离开,也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去珍惜一切。(快报记者 黄艳 /文 快报记者 赵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