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没有了“中枢神经”,便是一个植物人;对于一棵树,没有了“根”,必成枯竭之势。对于中国互联网,这两种形容意味着什么?
10年,是足够培养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时间跨度。不经意间,我们突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在感受互联网带来的无穷魅力之时,人们也开始为一些天然造就的习惯选择担忧。开放、便捷、互动,互联网鲜明个性直接催生的是国家信息安全、个人私密保护等等紧要课题。
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的对手恰恰是自己业已养成的习惯:比如,你的网络之家扎根何处?比如,你的网络身份是.com还是.cn?
飞将“出塞”
从“坐等别人上门”到“用市场手段推广”,在推广国家域名应用,以保障网络安全和推动网络经济的明确目标面前,曾经的困惑、“官商”的质疑显得异常苍白。
4年前的某一天,新浪突然不能访问了。这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时任新浪总裁的汪延一定记忆犹新。
原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域名中央数据库刚进行了一次例行的数据更新,部分数据格式在更新过程中发生异常,其中就包括知名的门户网站新浪。中心紧急修改了新浪的域名数据后,访问才得以通畅。
汪延一大早电话打到了中心主任毛伟处,连说了几个没想到:“新浪的访问竟然跟您这有关!”当时互联网精英对域名系统的重要性也不甚了解。
如果说骨干网是骨骼,网络应用是血肉,保障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一——域名系统,便是互联网的中枢神经。我们要访问一台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最终必须通过IP地址来实现。由于IP地址全是数字,为了便于用户记忆引进了域名。域名解析则是将域名重新转换为IP地址的过程。然而反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十余年,“骨肉”引人眼球,“神经”却隐秘不闻,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作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当众人习惯为那些互联网造就的数字英雄欢呼时,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那些造就中国互联网的幕后英雄们。
史前英雄传
谈起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初衷,知情人笑言完全属于歪打正着。
“当年为了给科学家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便想买一台大型计算机,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局域网(中关村教育科技示范网)来共享这台计算机。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1993年三家局域网基本实现互联。没想到去国外买大型计算机,人家不卖——当时美国和欧洲有禁止对华销售计算机的法令。网都建了,总不能闲着不用吧。我们想和国外共享一些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需要连根线出去,就这样连入了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钱华林研究员告诉《新民周刊》。
事实上当时科研人员想连入互联网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过去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往往会马上邮寄给世界同行预印件,因为要等到半年以后才能在杂志上发表。但有了互联网之后,国外同行一有成果都上网了,谁还会再寄预印件呢?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就会变成信息孤岛。
中国互联网的“幕后英雄”开始了一轮新的“游说”。钱华林回忆:“当时是美国不同意我们连入互联网,总是担心我们有什么军事目的或政治目的。好在很多国外的科学家都帮助中国呼吁,不断给白宫写信。最让我感动的是美国某大学一位系主任,专程从家乡赶到旧金山,陪着我们去找一些资深互联网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终于开通,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第77位成员。
钱华林说:“64K的信道,今天看来速度非常低,我们现在是27个G。但是当时争取到这个连接非常不容易,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负责指向200多个国家顶级域(如CN)和十几个通用顶级域(如com)。当时要把国家域放到根里面启用,需要各国自己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发出请求。”
而早在网络开通前的1990年,钱华林便想申请中国国家顶级域名,让中国的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标志。但当他到美国的域名注册机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去预约时,却发现.CN域名已经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后来,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而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二钱”。
钱华林说:“这时候域名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而当时中国的CN域名根服务器一直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从国家信息化战略考虑,我国不能把自己的国家域名的顶级服务器放在国外。
1994年5月21日,CN的根服务器“搬”回了中国,从而结束了我国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而之后CNNIC进行域名体系拓宽和坚实,便建立在这一基础性铺垫之上。对于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应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重写一笔。
草创困惑
.CN域名服务器落户后便由中科院“临时托管”。当天中科院便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
那时互联网开始出现有害信息,人们惊呼洪水猛兽来了,引发了一场关于“先发展,后整顿”还是“先整顿,后发展”的大讨论。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一度决定放慢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直到1996年6月,刚刚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才一锤定音: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利大于弊。
1997年4月,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一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来管理中国的顶级域.CN。
“国家准备要设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时,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当时周光召院长讲,中科院就是服务于社会的,中科院愿意给人给钱,给启动经费,承担起这个国家责任。再加上中科院已经有了工作基础,国家便正式授权中科院成立中心运行CN顶级域名,负责国家域名注册管理。”毛伟回忆说。
1997年6月3日,中心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
“七元老”中负责技术的孙国念指着窗外一排老楼说:“那就是‘中国互联网的中枢’,我们当时在三楼一上楼梯西面那个大房间办公。只有一台服务器,和台式机的主机箱差不多大,性能比现在的办公电脑还差,刚开始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只有几个,一直到1997年中心挂牌时才有一千来个。”
当时这里的工作就是“坐等别人上门”。“都是别人打电话来咨询我们域名怎么注册。我记得曾经在会议室办过培训班,给大家讲解域名是什么,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听。基本上来的都是中科院的机构,那时候有条件联网的就是各个院所。 .CN域名绝大部分都在ac.CN下面,ac代表科技界。”
另一位元老冯京辉说在那个对域名一无所知的年代,他们甚至无偿地帮助过一些大企业注册.com域名。“很多人都不知道域名怎么申请,到哪里申请。企业即使注册了,钱都不知道往哪儿汇。”
如同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跌跌撞撞中向前迈进,对于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的CNNIC来说,照样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史,在草创阶段,它也有些困惑。
掀动第一次高潮
助理主任刘志江说,我们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CNNIC的真正职责是管理域名。对老网民而言,我们给他们最初和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它的另一个身份:调查、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权威机构。
1997年中国互联网站点数与2007年对比是1500:843000
1997年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与2007年对比是4066:1800000
1997年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与2007年对比是25.4MB:256696MB
……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让数据说话,中国互联网最早的记录者便是CNNIC。
但在1997年CNNIC第一次展开调查的时候,回收的调查问卷仅为1800余份,鲜有问津者。2000年才是CNNIC的分水岭。那年CNNIC回收的调查问卷已经达到了363538份,增长了200多倍。CNNIC开始从一个不太受人关注的小不点儿到频繁地在媒体上曝光,《统计报告》的发布一度成为观察国内网络发展的第一“风向标”。
正如刘志江所说:“那时中国互联网也就这么点大事。”然而把《统计报告》变得“洛阳纸贵”、将业界和媒体搅动得倾巢而出的,却是每次附在报告后面的那个小尾巴:网站排名。
“那时候中文网站很少,刚刚上网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哪些好网站可以访问。我们做统计调查的时候便在问卷后增加了一个问题:‘最常上的网站是哪几个?’主要目的是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网站。藉此便可以向网民推荐一些优秀的中文网站。”信息服务部主任王恩海说。
CNNIC确实实现了初衷。“网易连续两次在CNNIC排名第一,还跑到我们楼里召集记者搞了一个发布会。这是网易第一次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直到现在还有人介绍自己说多少次在CNNIC网站排名中排第几。那个时候还有很多风险投资是通过我们的排名获得信息,选择投资对象。”
根据调查,1999年1月,雅虎还是中国网民的首选浏览网站,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两个月后,新浪已经高居CNNIC的网站排名榜之首,雅虎被落在三大门户之后。当时负责和雅虎总部沟通的周磊清楚地记得,一个跟自己是哥们的客户很直接地告诉他:如果现在要在两个网站上登广告,第一个肯定是新浪,另一个则在搜狐或者雅虎中挑一个。
在网络泡沫最膨胀的日子里,CNNIC的排名甚至被当作是去纳斯达克的入场券。有人直接打电话冲毛伟表示不满:“你给我排到20多位,我怎么和人家谈融资的事情?”
在新经济的第一次浪潮中,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众网站除了“眼球”还是“眼球”,众网站不惜打得头破血流去挤“排名”的独木桥。拉选票送大礼已经不稀罕了,那封著名的“丁磊致广大网友的一封信”也起不到多少“暗战”的效果。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则招聘启事泄漏了“天机”:“电脑资料输入,2元/份,3分钟输完一份。要求:拨号上网用户,工作时间:6月3日、4日。”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限制IP,需要身份认证等等,大概能剔掉90%多这种作弊的信息,调查的结果应该符合实际情况。”
刘志江认为:“2001年我们就把它停掉了,不是技术实力问题,而是行业发展问题。一是觉得推荐优秀网站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连续几年的推荐,一大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已经被老百姓认知认可。二是觉得这些刚刚站立起来的网站,急需的是尽快找到长期发展的模式,网站调查排名已经太让他们疲于奔命啦。”
业界公认,这样的网站排名撬动了互联网早期应用,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第一次高潮。
“曲终人散”,有一位网友特地发帖“缅怀”:“我多怀念CINNIC那阵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网站拉选票的情景。我多怀念CINNIC那阵网站狂发垃圾邮件,拼命争取网民好感的闹剧。我多怀念这些CINNIC网站评选的八卦新闻就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彩排的小道消息一样受人欢迎……那时感觉才是网民的节日。”
收复失地
“至今还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恢复网站排名,也有人替我们惋惜那个做完了研发就没有下文的搜索引擎,但我们认为CNNIC存在的根基是CN域名。应该专注于互联网地址,从基础层面推动互联网发展。”
记者在信息中心办公室看到一幅照片:一武生身披大靠,背插四面旗,威风凛凛一枪挑向对方,下面正是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N一直与.COM域名竞争激烈。
由于历史原因,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都在美国。长期以来其他国家的运营商都要被迫接受美国制定的霸王条款,不但要承担从本土到美国的所有电路费用,还要向美国支付高昂的网络接入费,但同样承载美方转接业务的国外运营商却得不到美国的费用支付。
曾任国际互联网地址分配组织ICANN理事的钱华林研究员说,“如果我们仍旧依赖美国管理的COM域名,每次访问网站都到美国进行解析,那我们永远无法赢得自己在世界互联网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CN的推广一度处于劣势。
“刚开始我们的思路还比较局限,觉得官方机构采用市场商业的手段去推广形象不是很好。2000年之前国内注册的.COM域名和.CN的占有比例相差也不是太多,但2000年随着网络概念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泡沫的鼓吹,COM域名猛涨,一下五六倍于CN域名。那时候我们想清楚了,市场经济下,像域名注册这样的公共服务也不能靠行政命令,还是要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用户,用市场手段来推广。”刘志江坦言。
“大部分人都是科研人员,很少知道如何去推广。面对落后,2003年、2004年,我们经过内部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最后明确了两点:第一是CNNIC的使命和责任;第二是如何完成使命和责任。当时我们做了一本宣传册,在一间小屋里最终确定了一句话:CNNIC要做中国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行者。这是第一次明确表达CNNIC在整个国家、整个信息社会中的定位。对如何实现这个职责,大家统一了思想:必须借鉴市场手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伊始.COM域名先入为主的优势和观念,CNNIC如何收回失地?
首先是调整政策。在信息产业部支持下,我国域名管理办法在2002年底进行了重新修订,简化了域名注册手续,实现联机注册;开放域名资源,允许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域名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为CN域名发展在政策上松了绑。
在服务体制上,也进行了大幅改革。首次在域名注册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CNNIC作为CN域名的注册管理机构,不再直接面对最终用户提供CN域名注册相关服务,域名注册服务将转由CNNIC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承担。几十家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通过彼此竞争,不断提高服务,降低价格。
CNNIC推动以万网等的民间商业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改CN域名原先古板、严肃的传统业务风格,充分运用自身娴熟的商业技巧,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渠道支持、产品推广等市场营销力量,将其包装成为活泼、贴切、充满消费诱惑力的大众化网络消费商品,才促进了CN域名注册量整体上升的宏观效益。
为加强市场竞争力度,CNNIC近些年在内部架构上也进行了变革。除继续加强技术部和客户服务部外,新成立注册管理部和市场推广部,积极开展国家域名的宣传和推广。
2007年,CN域名的注册量历史性地达到了180万,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国家域名。在多方保驾护航下,政府网站带头加强域名使用规范,省级政府网站域名有97%规范使用CN域名;国企500强集体启用CN域名;去年北京2008奥运会正式启用beijing2008.CN主域名,……根据权威统计,中国20个主流行业中,有80%的企业启用了CN域名。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国家域名.CN正面临着实现质变的重要关口。求得突破的要害在哪里?业内专家一语道破:更多的网民应用。2007年3月7日晚上,上海网友SEO一打开QQ,便连跳出N条信息:CN域名降价了;CN域名1元就搞定;CN域名一元一个……问了几个淘宝的商家得知,早上10点“白菜价”促销便开始了。SEO一口气注册了五个.cn:.com.cn、.net.cn、.org.cn、.sh.cn。
在一般人眼中,域名似乎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专利”,个人去申请是一个“无用武之处”。但随着互联网从1.0跨越到2.0,域名的应用模式也开始破冰个人化、多元化门槛。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拥有1.37亿网民,博客用户高达1750万,有很多博客用户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
刘志江介绍说,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孩子在出生时,就可以拥有一个伴随终生的域名;德国的多数中小学生也都拥有自己的域名,但中国孩子的网络身份认证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早在去年,CN域名的各大注册商已经通过简化应用技术的方式,降低了CN域名应用的技术门槛。
今年在信产部、国信办、国新办、中科院等部门的支持下,中心启动了“CN域名一元体验活动暨国家域名腾飞行动”,开创了世界域名价格的历史新低。
“众多的网民将是这场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毕竟在一年的时间内,网民几乎不必付出就能体验CN域名的应用。‘零门槛’体验也向青少年儿童群体敞开了无障碍应用互联网的大门。”一位长期从事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专家认为。
从“坐等别人上门”到“用市场手段推广”,十年摸索,CNNIC思路已然清晰。在推广国家域名应用,以保障网络安全和推动网络经济的明确目标面前,曾经的困惑、“官商”的质疑显得异常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