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演钦、林翎,通讯员张文兵报道:记者昨天从“南海I号”打捞现场获悉:4个水泥块全压上沉井,沉井静压到淤泥下超过8米深位置,“南海I号”已完全套入“钢篮”沉井中。 沉井还须压下4米 这几天,南海天气转好,风力在二级左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介绍,5月24日开始对沉井进行静压,500吨的水泥块将其压到了淤泥下6米深的位置。目前一块重300吨和两块各重150吨的水泥块,也全部压到沉井顶部,将沉井压到了淤泥以下8米深的位置。沉井还在沉降。他介绍,现场没有安排水下作业,借助相关设备,可以了解到沉井的静压状态和深度。 据介绍,沉井须压到淤泥以下12米才算完全到位。由于天气多变,这项工作哪天完成还不确定。沉井静压到位后,还有一项大工程要做,就是清挖沉井周边的淤泥。淤泥需挖到7米深,为切割沉井下半截和横穿底梁腾出位置。 36根底梁广州制成 穿底梁是打捞工作下一步的重点,也是技术难度很高的一项工作。据介绍,沉井周边淤泥挖完后,36根底梁将穿过沉井预留的孔位,封住沉井上半截,并承托住沉船。 记者获悉,全部底梁已经在广州制作完毕。首根底梁此前与沉井一道,被运送到打捞现场。近半底梁正陆续运往阳江。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船舶机具修造厂,工作人员正对留下的部分底梁作最后检测。这些底梁呈长方体,每根长14.48米,宽约0.8米,重5吨多。据了解,在20多米深的海底,能见度为零,尽管事先已经通过预留铁钩作牵引,解决了一大技术难关,但穿底梁的难度仍然较大。 魏峻表示,打捞现场各项工作正在按原定计划逐项推进。沉船的出水时间,预计在7月中下旬阳江第一个台风到来前。 文物原堆放甲板上 驻守打捞现场的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展示了清理凝结物过程中发现的部分文物,有漆器表皮、鎏金手镯、宋代钱币、产自福建等地的青白瓷器、铜镜和朱砂等。看到这些漂亮、珍贵的文物,参观者纷纷称奇,有人感叹:当年中国的制造技术堪称一流。 据介绍,清凝范围在船舷外侧4~9米宽的位置,共发现较完整的文物约500件。专家推测,这些文物原来应当摆放在船的甲板位置,由于沉船发现之初渔网拖拉和抓斗作业,导致大量瓷器被损毁。1987年,中英合作打捞沉船时,工作船以抓斗放到海里抓了几抓,对船体和文物的破坏较大:不仅抓断了桅杆,抓破了大量瓷器,而且给沉船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此外,船尾至今有一部分没有找到,留下一个大窟窿。 “南天柱”上仍然摆放着几块10来吨的大型凝结物。这些东西也很珍贵。现场考古人员表示,将建一个玻璃缸式的大水池,把凝结物浸泡起来,将来还要移放到“水晶宫”里作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