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加大国企改革与脱困、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企业出现了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081.9亿元,比2001年增长81.6%,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7.5%,比2001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33.2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其中,利润1275.9亿元,增长1.6倍。
──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以来,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完成3302户,改制面达到96.0%。通过资产变现、土地出让、化解债务等办法,筹集改革成本近100亿元,盘活国有资产近200亿元,171.9万人实现“并轨”,发放经济补偿金134.3亿元,向地方移交企办中小学校611所,分离辅业单位532个,2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终结,化解不良债务40.4亿元。通过改革重组,多元化、混合型的产权模式使国企打破原有的“条块”制约,国有工业企业虽然数量逐年减少,但运行质量提高,为工业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2006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618.5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其中,利润1219.9亿元,增长1.5倍。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六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2006年,装备、能源、医药、石化、食品和林木加工业等六大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95.1%;利税贡献率达97%;实现新产品产值31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五年来,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电站锅炉73701蒸发量吨、金属切削机床7175台、乳制品122.7万吨、汽车27.5万辆、轮胎外胎344.3万条、分别比2001年增长7.2倍、3.8倍、4.4倍、77.4%和67.9%。原油开采4340.5万吨,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形成市场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省城乡市场购销两旺。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黑龙江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4%。
──城乡市场同步发展。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积极推进,农村市场领域拓宽,容量明显扩大,扭转了我省多年来城市市场热,农村市场冷的局面,呈现出城乡两个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五年来,全省县和县以下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9.2%和10.6%,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均保持在14.6%以上。
──呈现时代特征的商品持续热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技术含量高、彰显个性的商品备加青睐。2006年,全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移动电话、家用冰箱、轿车和金银珠宝持续热销,零售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1倍、 1.6倍、5.4倍和70.6%。
──零售业市场呈现新格局。全省零售业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零售企业陆续入驻我省,这些强势资本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业竞争格局,方便了百姓生活,活跃了商品市场气氛。2006年,入驻我省的外资企业如家乐福、好又多、大福源、沃尔玛超市以及国美黑天鹅家电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