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三种意见
筒子楼居民盼危改
家住十一街坊的王先生支持拆迁并已签《回迁安置房预定书》。王先生一家住在建于50年代的筒子楼里,全家只有一间房,单间面积加上公摊面积共17平米,按回迁安置标准,王先生可以得到一套66平米的一室两厅。对这样的安置条件,王先生表示很满意。“不能不知足,现在出去买房根本买不起,政府帮着安置已经很好了。”
王先生说:“我们都希望早点拆迁,回迁房的价钱也能接受。现在这种居住环境没法呆,房间内老鼠到处跑,老鼠不吃耗子药,专门跑出来吃香皂。”
像王先生一样,十一街坊的居民大多住在筒子楼里,拥有一间承租房,产权归单位,条件好的能分到两间房,5户合用一个卫生间,两个厨房。王先生说:“早上起来,壮观得很,都在楼道里排队上厕所,厨房几乎不能进人,到处都是灰尘和油,下雨天屋顶还漏水。”
“我恨不得明天就拆了,搬进新房住,现在的筒子楼根本没有办法住,都住够了。”王先生说,本来是政府房改加危改项目照顾9平米的住户,但是那些20、30平米以上的住户心理都不平衡,也要求按两倍计算分配两套房。
在酒仙桥危改项目中,在5473户居民中,住筒子楼的居民有4211户,并没有房屋的产权。像王先生这样盼望危改的人占多数,但各自又有着不同的诉求。
私有产权居民不愿拆
投票当日,酒仙桥十街坊的部分居民称未带房产证,拒绝投票,他们认为自己的房屋不属于危房;其次产权属于个人,不应该参加投票并由承租房屋的居民来决定拥有产权居民的房子。
住十街坊的居民邹先生有一套51平米的两居,产权属于私人。他一直在738厂工作到退休,1992年赶上单位第二次房改,以每平米1000元的价格折算,将房屋产权从公司变更到个人名下。
十街坊的楼房建于1974年,邹先生说,这楼经历过大地震仍很坚固,房高3米5左右,住着很痛快,根本不属于危房。“其次,我们是产权房,为什么要跟没有买房的居民一起投票呢?”他认为,别人不能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的产权房。
住在十街坊的居民大多是退休的老职工,年龄在六七十岁左右。邹先生说:“现在住的房屋条件过得去,不想搬迁。”如果搬迁就得周转3年,很多老人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基于这些考虑,十街坊居民没有拆迁的动因。
三类人不满回迁条件
情形一:认为安置不公平
居民李女士在酒仙桥十一街坊合居房(筒子楼)中有两间房,她说,这里没有不想拆迁改善居住环境的,条件合适了谁不愿意走?从华信医院妇产科退休的李女士,并没有签订意向书,更多是因为心理的不平衡,她说,“同样条件能分两套房,我为什么不能?”
原因是,李女士说,一些跟她同样有两间房的医院职工,能分到两套两室一厅,她却只能安置一套75平米的两室一厅;还有一点让她不平衡,9平米的单间住户能获得一套66平米的一室两厅,她家的面积超出三倍,面积却只有75平米。“难道我不会算账?不公平!”李女士特意收集了能分到两套房职工的基本情况。
像李女士这样认为安置不公,要求分得更大住房面积的居民不在少数。开发公司北京电控阳光公司项目副经理武志海说,9平米住户安置到66平米的政策,本身就是政策性照顾。
情形二:要求先进行房改
酒仙桥四街坊在危改项目属于合居房(筒子楼)比较集中的地区,楼房建于1954年左右,已经年久失修,管道老化,水管漏水,墙壁阴潮。
昨天,四街坊居民孙先生投了反对票,他不支持这次危改的《补充意见》,但他和其他居民一样期盼着能危改,改善居住环境。
孙先生在四街坊筒子楼里有三间住房,共65平方米,他家与另外一户共用一个卫生间,在筒子楼里,居住条件属于较好的水平。不过,孙先生认为,之前政府提的是“房改带危改”,所以应该先进行房改,将他们长期居住的房屋变更产权,按工龄等条件将产权划为个人所有,然后再进行危改。
如果先房改,产权变更为个人后,再按安置意见进行分配,他可以获得一套三居,一套两居;如果不房改,按现在的三间合居成套公有住房计算,他只能获得一套三室一厅。“这个差别是明显的,所以大家要求先房改,再危改。”
在他们将此意见反映给开发商后,得到的答复是,危改区不能先房改,房改在安置房中体现,先房改不能回迁。
情形三:无力支付回迁款
住在十街坊的居民李先生,40多岁,他更愿意住新房,但要面对一个难以逾越的现实问题:资金困难。
李先生说,他从厂里下岗后,吃了四年低保,后由政府帮着安排一临时工作,每月工资600元左右。李先生说,谁不想拆迁住新房?但没有钱,酒仙桥周边的房价都过万,买不起房。拆迁后周转的费用付不起,回购一套两居房屋,仍需要支付十几万的房款。
像李先生这样的中年人不在少数,他们有着住新房的梦想,却没有付回迁房款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