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重视奥运、期盼奥运并且决心出色地举办奥运会,除了各种显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或者说是隐形的原因。那就是奥运理念从根本上说与中国今天的社会诉求存在着某种同步性和一致性。换句更明确的话说就是:奥运理念与中国上上下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但只要我们对其加以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并不仅仅是历史的被动性产物,而且是历史主动性、历史创造性的产物。一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包含着对工业化社会积极成果的肯定,例如它把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原则化为“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转化为集天下体育运动技术精英于一身的博大精神等等。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理念又充满着对工业化社会消极影响的批判与匡正。毋庸讳言,西方工业化打破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民族壁垒,撕破了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温情脉脉的面纱”,“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同时,它所带来的无节制的竞争、不择手段的追逐利润又毒化了社会空气,扭曲了人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正是由于看到这些社会弊病,现代奥运会的首创者才顺应人们渴望建立一种能受控制的公平的竞争机制的呼声,主张把世界体育大赛办成公平的典范,并且希望通过这个典范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标。《奥林匹克宪章》说得非常明白:“奥林匹克的目标是将体育运动置于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以期建成一个和平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它是要通过体育运动的教化作用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人,再通过这些“独立、自由、均衡、意志坚强的人”去改造社会,使之走向协调和谐,变成没有道德败坏没有弱肉强食没有腐败的社会。可以看出,从1892年顾拜旦发表首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演说,到l996年确立《奥林匹克宪章》,奥运理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进行社会改良,推动人类和谐进步的美好理想,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是把这一理想付诸实践的伟大的社会运动。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历史阶段。经过全体人民的艰苦努力,已经迈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这道门槛,达到“初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正在向下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冲刺。在这个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利益冲突,经济建设中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各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社会建设中的不协调现象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中国经济建设能够继续得到健康协调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避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种种社会弊端的可靠保证。它不但有利于中国自身在21世纪的健康持续快速的进步,而且也有利于地球资源生态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中国才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又进而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在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目标方面;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中国的目标追求与奥运理念有着如此之多的一致性。“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主题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口号,就是中国这种和谐价值观与奥运理念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充分表达了13亿中国人要为建立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时,一家国外媒体这样评论道:“主办权的获得对于中国意义是不一般的,这是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跳板。如果说1978年的‘思想解放’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出发点,那么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今天,则成为中国的又一起飞线。”这篇评论的不足之处是作者只看到了奥运对中国的单向贡献,而忘记了这种贡献从来是双向的。
的确,中国需要奥运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奥运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融入浸润与启迪。当奥林匹克的理念与中国的和谐理念一齐发出共鸣时,当圣火从雅典神庙传到东方古国的紫禁城时,人类将高唱欢乐颂,世界将听到真正的“天籁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