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国从井下乘罐笼出地面。方恒伦摄
6月8日清晨6时许,记者来到重庆万盛区东林煤矿,做一天矿工。
在矿党委书记刘琳及安监人员的陪同下,记者乘坐“罐笼”下降到距地面400米深处。走出罐笼即步入煤矿的大巷。这里距采煤工作面还有约一个小时的路程。
“我们是重煤集团南桐矿业公司的下属矿,年产原煤30万吨,现有职工1288人。不仅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10年的目标,而且获得了‘行业级质量标准化矿井’等诸多荣誉。”刘琳边走边介绍着。在大巷里穿行,不断有下班的矿工迎面而来,借着矿灯,依稀可见那一张张被煤灰涂抹得难辨其形的脸。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巷道愈来愈窄。记者不得不弓腰、低头,佝偻着身体前进。渐渐地,只能双手撑地,手脚并用爬行。这段泥泞、曲折的路,让记者真正体验了井下的潮湿、黑暗与窒息。终于到了采煤面上。只听落煤风镐低声嘶吼,四溅的煤灰弥漫开来,不时传来“嚓、嚓”的矸石垮落声,让人胆战心惊。
采煤112队党支部书记冯高明对记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在介绍生产情况时说:“我们采用炮采落煤工艺,在煤层中布置打眼,放进雷管,崩塌煤层,然后通过‘溜子’向外运输。全队86人分3个班,每班2个小组,前半段为打炮、放炮小组,负责采煤工作面的支护维护、打炮眼和放炮,后半段为采煤小组,主要负责将煤运走,并用风镐清理边角上的原煤。与同组的师傅们打过招呼后,记者开始学习支柱支护。一名矿工用掏扒将煤层清理出一个支柱底座位置后,麻利地搬来一根液压支柱,再将一根输送液体的导管联接在上面,导管顶部是液压枪,用手使劲儿按住枪柄,液压支柱便“唰”地一声“长”高了,紧紧支撑在顶板上。记者主动要求支撑一根。由于工作面是斜坡,必须先用风镐修整一下才能放置支柱。看了师傅的示范后,记者接过了风镐。没想到看起来不大的风镐居然有15公斤重,连续挥了几下后,记者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了。稍微休整了一下,记者开始进行液压支护。2米长的金属支柱非常重,记者用一只手根本拖不动。在矿工指点下,记者双脚站在已打好的支柱底座上,双手使劲将支柱移动并放在指定位置,师傅们说:“可以用枪支撑了。”记者便按动液压枪柄,支柱就在上下高度不过50厘米的煤巷中立了起来。下一步是打眼放炮。用电煤钻打眼,一个班要打160个~170个炮眼,每个炮眼4米深,打2排平行炮眼,炮眼布置呈“倒三角”,放炮效果才好。在师傅指导下,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打了3个炮眼。这一过程中,煤灰很大,尽管煤矿设立了喷水雾等降尘设施,但还是有令人窒息的感觉。下午4时许,在井下工作8个多小时后,记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地面。再次见到光明,呼吸新鲜空气,用清水洗净漆黑的身体,感觉很幸福。
短暂的一天,让记者深深感受到矿工的苦与累:他们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群体,关爱他们的生命安全,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未来……总之,我们应该多为他们做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