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归的10年,现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画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刚经历连串打击的香港经济跌至谷底,时任工商科技局局长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走上“财爷”位置。可就从那时起,一切都奇迹般地扭转过来。有人说他运气好,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笑着承认的确需要有点运气,但其实自己上任前私下已经做好评估,“香港的转机就在眼前”。
唐英年,这位终日有招牌笑容的财政司司长,如今任期已不足20天。但民间的种种呼声却显示,他将接受更重要更引人注目的任命。对于猜测,他依然一笑置之。回顾10年他的最大感触是:“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做得比外国人好!”
关于回归:
香港这10年是台湾借鉴模型
接受记者专访之前,唐英年刚接受完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采访。他带着依然兴奋的语气,一坐下来就主动对记者说起自己对回归的评价。
记者:回归对于香港来说成功吗?
唐英年:我刚对国外的记者说,回归绝对是毫无保留的成功。不论是中央政府、中国13亿同胞和700万香港市民,都认为回归是完全成功的。回归不光是“一国两制”方针、“港人治港”原则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而且对于祖国和平统一也能起到正面作用,对于台湾人民来说,也可以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型。
记者:回归十年来,您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唐英年:毫无疑问是SARS,我会想到连续5年的通货紧缩。读书时都读过如何处理高通胀,但没有人读过如何处理高通缩。我从来没试过在香港走进一家商场时只看到三四个顾客,开车到中环上班,居然畅通无阻,一点也不塞车。经历过经济不景气下的不塞车,还是如今的塞车令人开心。那真是记忆深刻啊。经济不好,别的什么都不要提。
记者:那跟我们分享一下这10年里,您最开心的瞬间吧。
唐英年:(笑)应该是上一次宣读今年的财政报告的时候。香港经历了艰难的时期,那时任务很艰巨。这次,我们不仅转亏为盈,经济全面复苏,增加了3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是5年中最低,而且还可以藏富于民,拿出200亿来对个人进行税务减免。
记者:最难熬的呢?
唐英年:SARS时期做第一份财政预算案。2003年8月,我刚当上财务司司长,人生第一次要做财政预算,以前根本没做过。那时香港经济还未复苏,我必须把情况跟市民沟通好,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派福利、为什么不能减税。但那个时候,我坚持教育开支不能减。对于香港来说,唯一的天然资源就是人才。
关于香港:
回归不仅仅是一天的回归
唐英年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表达过自己对香港的深厚感情,无论是他当年从国外慨然回港为父效力,还是时常向自己的子女灌输爱港思想。在这位性格乐观的“财爷”眼里,那场让人心悸的亚洲金融危机,恰恰也是促使香港转型的时机。
记者:10年来,香港也在发生变化,对于香港经济的转型,你怎样评价?
唐英年:回归十年,感慨很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带来冲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活在当中是很辛苦的。但危机就是转机,可以说,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了香港转型。
记者:与内地的合作,在近年香港的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唐英年:其实,香港并不是从1997年开始转型,而始终都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当年在内地做生意,我投资内地,亲眼看见内地的发展。后来我进入政府,参与CEPA谈判。在过去十年中,香港人深深感受到中央和13亿同胞对香港的关怀。这种感受,你走在街上是体会不到的,要在香港住时间长了,就会加深对内地的感情。回归,不仅仅是一天的回归。
记者:展望下一个10年,您觉得香港会面临什么挑战?
唐英年:内地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机遇,也是挑战。香港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但有一些人之前的知识储备可能不能帮助他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些人是被知识经济遗留下来的,我们要更多地给予援助,不断地优化,能够让他们在富裕的社会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记者:您之前表示过,有一定的隐忧?
唐英年:香港人口不断老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一层隐忧。贫富差距问题确实存在,现在很多港人的生活未能回复至1997年前的水平,扶贫委员会将在本月内向政府提交报告,提出改善贫穷问题的建议。我相信扶贫工作不能停。
记者:我们看到您总是笑口常开,很多人都说您身上体现了香港的城市精神,您自己认为呢?
唐英年:(低头沉思)我认为香港精神,应该是迎难而上、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