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飙
张敏强
对话人物
高凌飙,教育部课改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据透露,教育专家们对广东未来的高考已经设想了一种新模式,就是将高职高专招生从高考体制中剥离出来,将高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二是“高职高专层次”;读大学本科需要通过高考达致,而读高职高专只需要参加水平考试,即以申请制来代替高考即可。 ”
设督学部监控中学教育
高凌飙表示,高考不应成为检验高中教学的标准,高中教学质量可以由专门机构来监控。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用它来检验中学教学质量有些离谱。现在的中学教育往往以高考内容为主,与高考无关的就不去过问。比如,现在广东高中新课改中“运用技术”就是很好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中学根本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因为高考没有规定。
1993年,英国成立督学部,无需对教育部门负责,而是直接向议会汇报工作,由议会拨款维持其运作。成立“督学部”这样专门的中学教育监控机构,可以避免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必要时还能对中学教育结果进行抽查。
考试机构应变成中介
我国的招生考试机构能不能逐渐变成一种中介机构,使其服务市场却不承担政府职能,这样或许能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公正?对于这一世界上多数国家早已通行的做法,我国还处于探讨阶段。
高凌飙告诉记者,招生考试机构不隶属教育部门,而是独立的中介机构,这在世界多个国家已经通行。像中国内地这种招生考试机构教育部门主管在国外鲜有见到。在国外,考试与招生分开进行,考试机构多为中介机构,完全市场化。
英国就有政府支持的考试机构,由议会授权、拨款,直接对议会负责,教育机构管不着。香港特区的考试机构也是由政府部门出房租、划拨经费,独立运作。
对话人物
张敏强,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十年来,高考不问出身、权势、富贵,所有考生得以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在输送优秀人才上功不可没。
老师评职称要看高考成绩,校长升职要看高考成绩,连地区受表彰都要看高考成绩。一切功利性的表现都与高考挂上了勾,成为时代的怪胎!
把高考分为“高考制+申请制”两个层次的考试,专科生与高职生可以采用申请制入学,本科生选拔区分能力水平层次,满足不同高校需求。”
问题1:能否真正体现公平公正
假如没有高考,权钱交易将为风气
张敏强认为,数十年来,高考不问出身、权势、富贵,所有考生得以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在输送优秀人才上功不可没。
如今,社会上有人提出要“取消高考”,认为中国应该像国外一样,由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但提出这一措施的人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可操作性?比如,北大如果实行自主招生,就要准备供10万人考试的教室,要有大批的监考人员、大量的阅卷老师,各项准备工作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另一项不可想象的情节是,高考命题往往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的,通常至少要半年以上。一旦这种自主招生推行,所有的高校都要准备如此庞大的考试工作,试问中国哪个高校能有这样强大的实力?全国有八大美术院校,艺术类考生一到季节就得奔波赶考,怨声载道,自主招生会让更大批的普通考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社会资源上,是不是还要为赶考考生开一个高考专列呢?种种现象都说明,这种无组织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国目前的国情下根本行不通,也无法确保公平公正。
其实,统一高考在西方国家也普遍存在。美国现用的选拔制度就是所有考生都要参加美国考试服务中心组织的水平考试,考生成绩得到全国高校的认可。但不同的高校可以做出不同的水平标准的要求,并附加其它录取要求,比如哈佛大学要求水平考试要达到1500分才够资格录取。美国的考试服务机构得到全球高校的认可,机构内仅命题人员就有4000余人,一年组织4次考试,有指定考点,中学也会按规定将学生送往规定的地点考试。
事实上,统一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上的确是公平公正的权威体现,这也是高考延用至今的生命线。试想,假如没有了高考,权钱交易必然成为风气,公平公正的录用标准将被权势、金钱打破。
问题2:如何看待高考弊端
社会给了高考太多“附加功能”
高考制度运行了50年,弊端逐渐明显,高考改革也不时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被动境地。
高考长期“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千校一卷”的考试内容上的统一,使层次、类型各异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培养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据调查,目前的高考招生模式给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带来严重困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招生人数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变化,作为唯一的选拔大学生的考试——高考,这些年来几乎一成不变,没有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变革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而是停留在原有的思路和做法上。这与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显然不相适应。
在张敏强看来,高考制度的不适应表现在社会给了高考太多的“附加功能”。“高考的功能原本应该只是选拔能上大学的人才,但现在高考要对中学教学有引导作用,考什么大学就要教什么。老师评职称要看高考成绩,校长升职要看高考成绩,连地区受表彰都要看高考成绩。一切功利性的表现都与高考挂上了勾,成为时代的怪胎!”
问题3:高考如何恢复生机活力
高职大专院校以申请制取代高考
张敏强认为,高考的功能不可否认,其弊端也不能不正视,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逐步改进。其中,把高考分为“高考制+申请制”两个层次的考试便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此举不仅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而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具体操作模式为:
专科院校招生名额中的70%(专科的30%为本科层次落选的考生准备,为其提供多一种选择)、高职院校招生名额中的100%可以采用申请制,条件如下:向专科、高职院校提出入学申请并符合所申请院校报名资格的考生,必须参加由中介机构或考试中心组织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学科知识考试(相当于以前的会考,但以能力考查为主)。考试科目涵盖所有课改科目或实践科目,职中考生则应提交所申请院校所要求的各种资格证书。每个学校列出各专业学生的申请资格要求。符合资格要求的考生方可申请,每个学生可以申请3~5所学校,由各省招生办公室负责监督录取。
对于本科层次的选拔而言,在考试命题上可以对该群体各个能力水平层次的考生进行区分,实现了高校有效选拔人才的目标。
事实上,张敏强教授提议的“高考制+申请制”的高考模式目前已经越来越被国家教育部门所认可,并陆续实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