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副省长宋海亲临华师大评卷场视查高考评卷工作。记者获悉,语文评卷工作于本月22日全部完成。针对作文中出现“顶”“汗”等网络语言,评卷专家表示并不看好。
据悉,今年全省普通高考考生55.3万多人,试卷总数达215万份,共从大学和中学的骨干教师中选聘了3000多人作为评卷教师,负责完成今年各学科的评卷任务。各科目的科组长、题组长均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严格监控评卷质量。
据悉,考生的答卷通过机器扫描入电脑后,通过技术处理,隐藏考生姓名、准考证等有关信息后,再随机调度给每一位评卷教师,每位评卷老师只允许评阅一道题。考生成绩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省教育考试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评卷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全程纠正评卷教师评卷工作的宽严和错漏现象。考虑到今年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研究生参与评卷统分为历年人数最少的一次。今年各科目均制定了严格的评分细则,评卷管理是历年来最严的一次。
物理:平均分高于去年8~10分
昨日上午9时50分,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科评卷场,数十名评卷老师人手一台电脑,眼睛一丝不苟地盯着屏幕。在一位评卷老师的电脑屏幕上,记者看到,有一条绿色的曲线平稳地划过。有着13年物理科评卷经验的刘从发老师解释,考生的每一道试题均由两名老师分别背靠背打分,两个人卷面分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曲线的波动变化,现在屏幕上线条的平稳重合正说明两位评卷老师所给出的判断惊人一致,这正体现了评卷的公平与公正!
今年物理科目评卷误差是历年来最低的,平均分比去年高出8~10分,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数据正说明今年的物理试题不是难度大而是题量大。比如向来被定为最难的最后一道大题,今年考生的得分平均分由去年的1分提高到了2.5分。
语文:“套”作文不会得高分
在语文评卷场记者看到,尽管刚刚开始二评,但是考生的作文状况已经略有显现。60分的作文考生大多得分在31~50分之间,其中37分和44分形成两个高峰段。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柯汉林表示,这正体现了人们所言今年“作文好写难写好”的特点。
但今年作文总体平均分比去年高出3~4分。这体现了新课改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对文章的解读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
“网络用语”今年也出现在少数考生的作文中,对此,评卷专家表示,只要这些语言尚能接受,在文中能被人所理解就不会扣分。但是对于语义不明的不排除有扣分的可能。比如“下载”等比较规范的网络用语就会通过,但对于“顶”“汗”等网络用语就要另作考虑了。专家表示,教育部门并不反对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中,毕竟它是语言发展进步性的体现,但中学的教材版中是暂不会出现这些语言的。
今年依然出现考生“套”作文的现象,比如,有考生将“爱心”题材的作文生搬硬套进“特质传递,精神传递”中,给人生硬而难以浑然贯通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作文,专家表示,虽然不会跑题,但也不会得高分,通常会定位到“二等”作文。
此外,就近几天评卷情况来看,考题意在表现物质和精神均可传递,但多数考生只写精神层面。事实上,诸如“手机短信传递,文化传递都是传递”,考生可写得东西很多,关键是深度的挖掘上还有待提高。
相关报道患“考后综合征”看医生调节心情
时报讯(记者蔡民实习生熊佳焰)昨日,记者从广医二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心理咨询科获悉,近一个星期以来,医院每天接诊有心理问题的高考考生都有3例之多,大多是重点中学且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孩子考完试后,叫她做什么事都不搭理,一个人整天关在屋子里,也不知道在干啥,多说两句还动不动就跟她父亲吵起来,她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在广州脑科医院心理咨室,杨女士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向医生诉苦:孩子原来是荔湾区某重点中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模二模时的成绩完全可以上一所重点大学。自从考完物理那天以后,她好象整个人都变了,一向喜欢嘻嘻哈哈的她忽然变得话语不多了,起初还以为孩子心情有些紧张而已,也就不太在意。可是高考都结束这么长时间,孩子一直还那样,整天把自已关在房间里,有时三更半夜又一个起来在阳台上傻坐。尤其是一提到高考,孩子就没好脸色,还动不动就跟她父亲大吵起来。一家人都拿她没办法,于是就带她来看了心理医生。
专家们认为,高考后这段时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父母要和孩子积极沟通,共同探讨今后的生活方向等问题。家长可以给孩子建议,让他自己选择,例如可以建议孩子考驾照、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英语等实用的技能。
编辑点评学生“网语”应明确反对
贺贝
像在作文这种讲究语言规范的场合,"网语"的流行已是见怪不怪,但高考中明确表示对"网语"扣分的,如今是第一次听到。这反映了学校对学生使用"网语"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假如平日作文里能对"网语"痛下杀招,"网语"还会流窜到高考试卷上吗?
如何看待学生使用"网语",这问题值得讨论。
在汉语的正式表达场合使用"网语",其是非之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一方面,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少"网语"已被高频率地使用,甚至上了报刊,似乎没有一律禁用的必要。一些专家学者也支持这种看法,还催生出《网络常用词典》之类的工具书。而另一方面,"网语"中像"下载"、"登陆"等已获公认的词甚少,绝大多数只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人群中使用,当中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会很多。文学作品和报刊中使用"网语",通常是为了某种原生态的表达,有时只是娱乐的需要。因此,正规场合应慎用"网语",在基础性的汉语学习阶段,应明确反对学生使用"网语"。
笔者支持后一种意见。"网语"在学生中流行,原因比较复杂,但与教育部门的暧昧态度很有关系。汉语义丰而微,博大精深,非下苦功难以学好。让游戏般的"网语"入侵规范汉语,很容易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污染,对汉语学习所必须的寻幽探微,也是一种消解。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要理解汉语的精妙,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就不大容易。然而面对这种潜在的危害,教育部门似乎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其是耶非耶往往是欲说还休,轻描淡写,并无有效的引导和明确的否定。
对"网语"的滥用,不少有识之士深表担忧和痛绝。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伊始,就下令禁止在俄语中随意夹杂外语和"网语"。教育部门对学生使用"网语"问题,也应有个明确的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