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演艺圈,郑少秋或许从来都不是最红的那一个,但从1976年在无线版《书剑恩仇录》里饰演陈家洛开始,到今年在内地、香港携手打造的回归大戏《荣归》里担纲主角李国凯,30年来“年年有新剧、年年当主角”的明星,却也数不出第二个人。
至于他所创造的经典形象:楚留香、张无忌、乾隆、丁蟹……早已是香港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经典,甚至香港股市也因他有了一个专门术语“丁蟹效应”——每逢他的新剧开播,股市必跌。
“效应”多半只是巧合,“香帅”却的确未老,30年来,被香港人称为“秋官”的他,已经是这个城市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笔;而香港演艺圈这些年来的发展变迁,也都印刻在他的生活里。
在尖沙咀一家酒店的咖啡厅里,一身休闲装束的郑少秋就回归十年的话题接受了《环球》杂志记者的专访。
“香港回归到现在,我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马照跑,舞照跳’。”他笑着总结对香港回归十年来的感受。对郑少秋来说,似乎还要加上两句——“戏照演,歌照唱”。
1997年香港回归时,郑少秋已过完自己的50岁生日,在新人辈出的香港演艺圈可谓“高龄”,但10年来,在香港黄金时段的电视剧里他的身影却依然活跃。尤其是最近几年,他不但在热门电视剧《潮爆大状》《楚汉骄雄》《御用闲人》里担纲出演,2005年还成功在红馆举办了一连三场个人演唱会。就在记者采访开始前,秋官正忙着为自己主持的节目——香港无线电视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谜》做宣传,为了配合下集播出的《尼斯水怪》,他特意穿上了一身“热带沙滩装”:短袖T恤、休闲大短裤和沙滩拖鞋。
在郑少秋看来,回归后香港仍然同以前一样繁荣,不仅如此,每到困难之时,还有中央政府的“拔刀相助”,香港回归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香港的繁荣发展有很大帮助。“有这么好的后盾,香港人都有信心十足的感觉。”
要说香港有什么变化,当然也有,比如说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就越来越密切了,到内地发展成了很多香港人的选择,演艺界也不例外。“其实香港回归对艺人来说也是一个商机,内地有那么大的戏剧市场,连外国人都希望打入。香港回归,对香港的艺人来说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啦。”郑少秋说。
早在1992年,郑少秋就有过在内地拍戏的经历,并凭借该剧在香港、台湾、内地掀起了收视狂潮——那就是开“戏说”剧前河的《戏说乾隆》。回归之后,他与内地的合作自然更加频繁,《天地男儿》《清明上河图》等就是合作成果中的优秀之作。
当然,最受期待的还是刚刚关机的《荣归》,在这部全景式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电视剧里,郑少秋饰演的香港地产大亨与一直生活在内地、在烤鸭店当大厨的哥哥(焦晃饰演)两家人终于团圆,由此展现出香港精英阶层与内地普通老百姓之间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
多次在内地拍摄取景的经历,让郑少秋饱览了各地风光。“神州大地真的很美啊!”他由衷地赞叹道。
郑少秋说,他一直很期待与内地的制作团队合作,因此,当《荣归》剧组向他抛来“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就接下了。为此,他甚至推掉了无线电视台今年斥巨资打造的重头戏、同为回归题材的《岁月风云》,这件事情一时还成为了娱乐记者们关心的话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郑少秋总是以一句淡淡的“不为什么,先和《荣归》签合同”来回答记者的追问。不过,当《环球》杂志记者有些好奇地问他对接演《荣归》感觉如何时,他诚恳地说,对于一个香港演员,能够演绎以香港回归十年历程为蓝本的大戏很值得骄傲,而且他也很希望能与李少红、曾念平等出色的内地同行碰撞出新的火花,“如果未来有更多机会,我愿意常回家看看。”
采访中,记者发现郑少秋的普通话讲得很好,问他什么时候练的,他说其实也没有专门的学习,“多讲就会好了”。现在他在内地或台湾拍戏,都会坚持讲普通话,因为对戏的演员都是讲普通话的。
郑少秋说,“虽然讲普通话对不少香港艺员来说较为吃力,但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学讲普通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可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太多,别人讲的语言自己听不懂,就总会有一种隔阂的感觉。普通话使中国人有共同的语言,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忍不住问秋官明年会不会去北京看奥运会,他点头说:“这可是一个盛事,要去呀……不过,好像听说票都卖光了是吗?”看见他眉头紧皱的表情,记者赶紧澄清“谣言”:“没有,香港从昨天才开始售卖奥运会的门票!”
听到这儿,他一脸笑容:“那好啊,要去,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