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天,曾荫权也将开始他为期5年的新一任特区行政长官的生涯。这个近乎神话般地从街头推销员成长为特首的香港人,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信心满满地表示:我未来的目标就是“协造一个进步的新香港”。
从他实在和自信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6个关键词,和这些词汇背后一个近乎完整的香港蓝图。
关键词1:香港的价值
曾荫权:回归10年,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港人的价值观、港人喜欢的自由、港人重视的法治、公平的社会、流通的货币……香港的每一个价值不但没有削弱,更有增强。
香港回归不仅维持了原貌,继续保持原有的价值观,还可以在诸如金融发展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总的感觉,香港比1997年前更坚固,更成熟,更了解自己将来的道路。
关键词2:香港精神
曾荫权:香港回归10年经历了很多起伏,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相继侵袭……每一个突发事件都让香港或在经济上、或在社会上发生一些变化,但这些困难我们都一一克服了。伴随着这些起伏,香港的应对能力也在提高。
例如,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整个金融市场有了正面的提升,期货市场跟现货市场联系起来;SARS疫情结束后,香港开始提升卫生条件,现在整个医疗系统的等级已经提高,应付和预见能力大大增强。
在香港,每件事发生以后,会很快总结,很快采取防治工作,这个传统会继续下去。香港的基本精神就是“永不言败”。
关键词3:进步新世界
曾荫权:让香港走入进步新世界,绝对不是空想,不只是愿景,而是踏实的理想,我有计划和信心做得到。
我要领导特区政府,成为香港的进步政治力量,勇于迈步向前,带领香港走入新时代,将香港建成一个多元化、充满创新活力、不断向前进展的大都会。
香港要发展成亚洲时区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城市国际化,有比较廉洁的公务员制度,是自由港,有完全流通的货币。
香港融资能力特别强,世界最大的银行、保险业基本都在香港设了代表处,香港的金融市场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2006年,香港融资能力已超过纽约,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伦敦。
这些都使香港有条件成为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
关键词4:十大关系
曾荫权:在未来创造一个新香港,我认为要解决、理顺好“十大关系”,包括发展与保育、民主与管治、行政与立法、权利与义务、贫与富、大企业与小市民、一国与两制、中央与特区、香港与国际、进步与停滞。
未来香港发展的五大主题是:进步发展观、创造就业助扶贫、提升生活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及推动民主发展。
关键词5:内地
曾荫权:我认为,国家的快速发展,给了香港很大的机会。这是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和肯定,更是国家对香港的期望。
内地城市和香港在某些方面的确存在竞争,但我看不到内地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对香港经济有什么(负面)影响,因为香港会随着市场的要求,特别是内地的发展情况,做出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我认为,香港发展的方向,跟内地城市不一样。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90%是服务行业。香港与内地城市的互补性很强,两者关系不是“零和游戏”。香港发展金融业,一定会对内地市场的发展有很多贡献机会。
看看香港这40、50年的发展,就是在不停变动,不停蜕变,这过程是不会停下来的。
关键词6:“一国两制”
曾荫权:“一国两制”是一个不平凡的概念,历史上从来没有。现在看来不管是“一国”,还是“两制”,在香港已很明显地取得成功,得到了落实。总的来讲,这10年,是香港成功的10年。
回顾过去10年,中央政府总是在香港困难的时候给予香港大力支持;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一天天增强;同时香港人也为国家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骄傲。
特首,从底层出发
香港一位资深媒体人日前在一本杂志上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采访曾荫权的印象——当时曾荫权是香港沙田地区的公务员,年轻、充满干劲,对未来怀有理想。
即使当时已成为香港公务员队伍中的精英,曾荫权也不曾想到,他会有一天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治理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
曾荫权今年初参加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的时候回顾说,他从小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长大,1967年加入政府,由行政主任做起,一做就是40个年头。这40年,与很多人一起,共同经历了香港的成长。40年前,香港在国际舞台上毫不起眼,今日,香港是中国竞争力最高的国际大都会。
对于香港未来5年的发展,曾荫权冠以“进步”两字,他年初参选时竞选纲领就叫《进步宣言》,其政纲的不同政策范畴都会以“进步”为目标。
熟悉曾荫权的港人介绍说,曾荫权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作极其勤奋,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这也是他们那一代香港人的共通之处。
曾荫权当选后,将行政长官办公室和官邸都搬到了礼宾府,办公室和住处合二为一。据香港媒体报道,他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
礼宾府是一座不大的西式建筑,建于1855年,前身为香港总督府,曾有25位总督以这座建筑物作为官邸和办公室。不过,搬入礼宾府的曾荫权认为,要做好行政长官的工作,是不能坐在那里仅从报告的描述中认识事情的,必须走出去。
曾荫权表示,自己来自基层,喜欢走到社会中,聆听各界的声音。据他介绍,从2005年6月至2007年2月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到地区和团体访问和巡视,公开和不公开的不下百次,接触了数以千计的各界市民。
香港在港英当局长期统治时期,官僚体系很少与市民直接接触。曾荫权说:“我在竞选第三任行政长官的时候,深深地感到面对面了解市民的想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基层、中产人士,他们对政府做法的反应,一定要充分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自己关闭在礼宾府,一定要走出去,所以我希望在每个星期,有一两次机会走进市民中间。”
作为香港特区第三届行政长官,曾荫权对今后的发展有详尽的纲领规划。他说,未来5年,特区政府的工作是要以民为主,制订政策要由下而上,做事要更公开,有更高的透明度,要给香港市民有充分参与的机会。他特别提到,“我们要做得更好的是,要有爱心,特别是对不幸的人、条件不好的人、穷的人,我们应该做点特别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