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保监会召开交强险费率浮动专家咨询会
左图为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女)
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
右图为社科院研究员邹海林在会上发言
当着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和新闻发言人袁力等人的面,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提出“应举行听证”,保监会方面未直接回应。这是6月25日发生在保监会交强险专家咨询会上的一幕。
不进行听证就实施,从去年以来保监会就为此备受批评。但在一年后的今天,保监会仍对该问题回避,引发更大质疑。
“交强险”被认为是与国际接轨,但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大众利益的制度,首先接轨的应该是决策透明,举行听证。
状告保监会的北京律师刘家辉则认为,交强险不听政是程序违法,而现在保监会开这个专家会,目的在于转移注意力,欺骗公众。
专家:交强险费率浮动要与国际接轨 按照国外经验 上浮费率应该成倍翻番
“我自己在国外开车,一直都很谨慎小心,但我回国几年后,发现自己开车越来越野蛮了。我相信我再去美国的话,两个星期就会接一张罚单。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约束机制,在国内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南开大学的朱铭来教授认为国内的惩戒力度远远不够。他说,按照国际惯例,就应该是加大处罚力度。在美国,如果出现严重的违章,饮酒、超速和闯红灯,只要有这三种情况的一种,费率至少要翻一倍以上。而我国现在仅仅是10%的处罚力度。
如要加大处罚力度,势必要对交强险费率进行上浮。上浮多少才合适?这就是6月25日保监会召开专家咨询会讨论的问题之一。
传统媒体和网络上,对交强险的反应,主要以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为主,而在此次咨询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则明显分化。网上的质疑,大多认为向下浮动保费,名为奖励,其实很难实现,倒是向上浮动,很有可能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搜刮车主的有力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专家在自己的发言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国外的相关经验。来跟国内进行比照,论证各自持有的不同观点。
要参照其他国家 先降低保费再说
安邦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陈强来自台湾地区,“台湾的强险制度,是我参与制定的。”他在会场发言和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强调了这一点。他特别谈到台湾的经验,强险保费往下浮动一般不超过40%,但上浮则能翻到好几倍。
这正是广大普通车主担心的问题。因为费率上浮,意味着车主必须掏更多的钱来投保。会后,记者采访了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他表示自己不认同这一主张,“即便与国际接轨,也要考虑中国自己的国情。”
他介绍说,中国目前在交强险方面保费太高,赔偿额过低。而国外的情况正好相反,是保费较低,保额较高。根据交强险的责任限额规定,对于人身伤害伤亡,家庭用6座以下的客车保费是1050元,赔付限额是6万元,但是商业险1300元的赔付限额可能达到20万元。这就需要投保人从其他渠道,比如商业三者险来获得补助,从而可能使得交强险失去它最初推出的意义。“现在如果要参照其他国家的情况,那就应该先降低保费、提高保额再说。”
要求听证,中消协唱独角戏,交强险属行政行为,必须听证
按照3部法律都该听证
与诸多专家在此次咨询会上的发言相比,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的发言,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在所有12名专家中,唯有陈剑提出“听证”这个问题。陈剑明确表示,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决策,保监会应采取公开透明的听证。
陈剑说,交强险在中国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而是有社会保障因素。如果不办交强险,就不予登记,不予年检,对相对人的约束很大,这样一个由国家强制来推行的保险制度在推行时,应更多听取相对人的意见,使它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法律上来看,交强险,还有它的费率浮动,实际上是一个行政许可,相关法律专门规定,如果相对人提出意见,有关部门就应该举行听证。
不单从《行政许可法》来看应该听证,交强险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即便按照《价格法》和《消法》,也应走完听证这一步。现在社会反响比较强烈,各方面的质疑比较多,公众非常希望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建议采取听证制度,这样也能平息纷争。
记者了解到,众多网站都对“交强险”进行了网络调查。根据其中一个网站的网友投票情况,77%的网友认为交强险的最大收益者是保险公司,87%的网友认为该制度的推出有“变相敛财的嫌疑”。
其他国家地区也采取听证制度
网上对保监会的批评意见还在于:一个涉及全国广大车主利益的《暂行办法》,在7月1日就要施行的半个月前才开始征求意见,专家会召开这一天,距施行之日仅有5天。如此短的时间安排,太过仓促和不成熟。
陈剑对此提议,在该办法出来之前,是否可以在某个地区先有一个试行的过程,这样可以积累一些数据,使得费率浮动推向全国后更加科学合理。
消协已经收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投诉。陈剑在发言中多次表示,希望能和保监会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当记者问,你们会督促保监会召开听证会吗?如果不召开,是否有对策?陈剑只是表示正在考虑下一步,没有透露具体做法。
“一些国家在推行交强险的过程中,就采取了听证的方式。就是说,如果要跟国际接轨,就应该从决策出台的过程入手,在这个基本的程序问题上接轨。”陈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