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4月7日,两位来自台湾的毕业生在厦门就业洽谈会上找工作。当天,第二届“台湾地区专业人才暨大学毕业生大陆就业洽谈会”在厦门举行,50多家招聘单位为近200名来自台湾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及在大陆各地就学的台籍学生提供了400多个职位。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继去年祖国大陆正式提出承认台湾地区学历政策,今年第二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国家教育部再提出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大陆将对赴台就读的学生提供必要协助。但是,台湾当局不仅对此反应冷淡,而且不顾民意仍然反对承认大陆高校学历。笔者认为,不应将教育学术交流泛政治化——
岛内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目前,岛内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高级职业学校以外,还设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专科学校以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主,学制分为2年、3年和5年三种,招收对象除了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专业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后可取得相当于大专学历的证书。技术学院则以培养高级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主要招收工业职校或工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除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台湾还采取多种方式普及推广业余教育。如专科以上学校大部分设有夜间部,学生以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为主,学习年限比正规的在校生多一年,学习期满后可获得相应的大学或大专学历证书。总的来说,台湾教育比较普及,为其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台湾学生眼中,位于新竹的“清华大学”同北京的清华大学一样,是台湾理工类的魁首,人文类要数台湾大学,而政治大学则在法政类名气最大。这些都是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也不乏优秀者,辅仁大学、中原大学也是许多高中毕业生愿意选择的目标。
岛内教育资源供大于求
近年来,在两岸教育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教育学术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渐提高,交流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丰富。这些交流有效地增进了两岸师生和教育界人士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两岸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了台湾民众和青少年的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如: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官方由管理走向监督;由“政府管制”走向“市场机制”;由“公办教育”走向“教育私营化”。1981年,全台只有27所公私立大学与独立学院。台当局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广设大学政策,使岛内大学数目迅速增加。之后师范教育体系升格为大学,专科、技职体系也前后改制为大学。到目前为止,台湾共有158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67所大学、75所学院及16所专科院校,大学数目已经扩张到空前地步。随着台湾少子化现象日益严重,20多年来,岛内的入学率已达到101%,教育资源严重供大于求。
因此,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将有利于岛内教育资源的重新组合,有利于改变岛内教育资源供大于求的局面。两岸高校优势互补和谐交流,为大陆学生赴岛内就读早已打下基础。
目前,两岸有7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不少高校通过校际合作方式,互派学生进行为期几个月的互认学分的学习。大陆高校学科门类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研究水准领先。台湾高校资金充沛,科研设备先进,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两岸可以优势互补。另外,两岸同名及具有相同历史渊源的学校,如清华大学、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师生间的交流、学术讨论情况也非常热络。这些都已为祖国大陆青年学子赴岛内就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去除意识形态促进教育互通
但是,岛内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表示,若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对台湾则有安全之虞,会被渗透。对此,岛内有识之士反问道,为什么台湾学生去大陆就会被统战,而大陆学生来台就变成了渗透?大陆人士来台观光都可以开放,为何就不能同意人家来求学?台湾教育部门还有人说,开放台湾学生赴大陆,会使岛内许多私校招生不足,甚至造成破产。学校既招生不足,让大陆学生来读岂不正好,何以又要反对?
总之是左也不行,右也不准,一晃已过10年了。10年间两岸民间交流非常热络:该读书的去读书、该办校的去办校、谈合作的谈合作,风风火火,办成了许多事情。两岸教育环境在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再要装成没事儿人一样已是不可能的,还是尽早面对现实吧。
诚如原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所说,互利互惠的两岸交流,并不是立竿见影或一蹴而就之事,是需要两岸在长期不断的交流中,累积互信和善意。台湾当局相关部门应去除意识形态的束缚,积极提出两岸教育交流的相关规范,一味地消极面对,失去的将是本身的角色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