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行全国”的崇明蟹
除了花菜,崇明的中华绒螯蟹是这里的又一大明星。
不过在1998年之前,崇明蟹的名气还仅限于其优质的蟹苗。阳澄湖蟹、太湖蟹、洪泽湖蟹等大名鼎鼎的大闸蟹很多都是出生在这里。
但让人气恼的是,崇明蟹在崇明总是长不大,二两一只算是蟹中巨星了,老吃客是不屑于掰它们蟹脚的。原来,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的一生,首先要顺江海而下、得咸淡之水而生,后要溯江而上、得纯淡之水而长。崇明的自然水质条件并不适合中华绒螯蟹的“后半生”,这也是为什么大闸蟹在崇明本地总是难以长大的“天然”因素。
第一个想到把崇明蟹苗送到外地湖泊养殖的是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春。我们见到黄春时,他正和科研机构的同事们忙碌着。高高瘦瘦的黄春言谈举止中便透露出一种精明和干练。
|
黄春 |
“当时,崇明的养蟹人其实都在养蟹苗。每年的收入是很稳定的,大家都小富即安,不愿冒风险,也不知道蟹苗在外地会养成多大。”黄春说。但他从温州伙伴那里获知,养成蟹的利润是出售蟹苗的好几倍。崇明人只处于河蟹产业链中的第一环,最大的利润没有赚到。黄春才明白,“你应该介入后面的环节,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
在黄春的记忆中,当他第一次送蟹苗出岛时,本地的养蟹人都远远地看着他说:这次黄春一去,要输得只剩一条短裤回老家了。不曾想,当他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时,没穿短裤,而是满面春风,一身名牌西装,拎了一只皮箱,里面塞足了钞票。在讲述了外地养蟹的经历后,陈家镇上有20多户农民表示要跟他走。从那时起,崇明蟹就开始了“生在崇明、长在异乡”的充满创意的生活。
黄春告诉记者,“我们养殖湖蟹是真正的自然养殖。我们将蟹苗投放到合适的湖泊中,八个月后再将它们捞上来,仅此而已。如果我们人为地投放饵料,水质就会发生变化。河蟹就要生病,我们就得投放农药。为了让河蟹不含农药残留,我们便不会去刻意地催长,而且还将蟹苗的密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这样下来,崇明蟹就真正长成了清水大闸蟹。”
现在,崇明蟹最远“爬”到了新疆博斯腾湖和青海可鲁克湖。这是中华绒螯蟹首次在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区成活成长,并由于那里光照时间长,气温低,品质特别优良。
随后,宝岛又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成功地开发出蟹粉系列产品。这样一来,“崇明小蟹”也不愁卖了。2006年崇明县的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拿到本市第一张蟹粉出口证明,目前该公司第一批2吨蟹粉已顺利销往日本。
后记:今天的生态农业行让记者们都大开了眼界,不仅赞赏崇明人的辛勤劳作,还钦佩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小”崇明岛诞生出“大农业”,生态化思路让农业生产同样成为致富之路。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仔细询问了崇明蟹的情况。一只比纽扣还小的蟹苗充满活力地在总书记的手指爬动着。这个特写镜头通过中央台的传遍中国,它传递出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崇明生态农业成功的今天,更预示着它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