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韩洁程云杰吴植) 12日在京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的公报说,过去5年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朝着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中国距此目标还有13年历程。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十七大之后的中国将迎来更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未来走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十七大前夕的许多事情都引起了海内外关注。国庆节前夕,北京市举行了地铁票价听证会,其结果使北京成为中国地铁票价最低的城市。尽管票价从3元降为2元意味着北京市财政每年将为此增加10亿元支出,但80%的地铁乘客平均每人次出行将减少支出1.3元。
“虽然政府要为此多掏钱,但通过公开听证作出的决定说明公众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周天勇说。
中共十六大以来,类似北京地铁票价听政会的“透明执政”举措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推行。许多重大法律法规在出台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已与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不可分。
周天勇说,完善民主和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内容。
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涉及中国未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民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领域。
“小康”这个词汇可以追溯到西汉,被中国人用来描述理想社会。而用“小康”一词来诠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出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之手,他为中国勾画了从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步骤。
在上世纪结束之际,中国宣布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目标——到2000年GDP翻了两番。
十六大报告描绘的发展目标,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邓小平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据测算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只要保持在7.2%以上就可以实现这一指标。
经济增长连续4年超过10%的“中国速度”令世界惊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可能比预期的时间更早达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
但是,仍有许多人表示谨慎,因为经济增长指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年6月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强调必须牢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此中共党报的评论说,中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官方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全世界5.5%左右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
住房、医疗、上学、就业等方面的难题也对中国执政者提出挑战。为了改善最贫困人口的生活,5年来中国不断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今年将农村的贫困人口纳入这一保障制度。为了应对大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正在增加专门面向中低收入者建造的低价住房。
中国还在过去5年中取消了有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尝试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然而,这一系列旨在为中国9亿左右农民减负的措施并不能彻底消除人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忧虑。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上个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去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1:1和3.22:1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8172.5元。
这一届政府还遇到更多的挑战。从前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到今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反映出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资源的紧张从来没有被像现在这样被频繁提到。
“问题的核心是能否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下去?为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必须用长远眼光来思考对策,并检视那些被忽略的问题。”庄健说。
从十六大以后的几次中央全会的主题看,中共既关注了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强调了执政党本身的建设,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统筹兼顾,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44次集体学习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文化,从国内到国际,显示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新课题、新思路。
周天勇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提出之后,我们的党已经认识到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并结合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及时调整了思路,这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