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发展”取代“增长” 中国经济“破茧成蝶”
2007-10-17 14:29:3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尽管“经济建设”仍是工作中心,但中共的着眼点正在扩大。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主旨报告看,中国“经济建设”所堪负的使命与内涵,都有所变化。

  报告中,以往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取代。中国对经济质量、效益的渴望,正日渐强烈。创新、科教、节能环保、城乡统筹、扩大内需,都将成为“经济建设”今后的诉求点。

  近年来,中国最能打动世界的,莫过于它的经济增速。但在高增长的背后,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也几成“掣肘”。

  其中,既有起点低、底子薄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无奈,亦有片面追求GDP增速等主观因素的作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从二十年前的中共十三大起,就开始频繁见诸于各种官方报告、文件。中共中央、中国政府对此可谓“苦口婆心”,然收效一直低于预期。

  对此,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受官员政绩、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制约,如果不在考核体系、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上述尴尬恐难尽快消除。此次中共十七大的召开,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良机。

  胡锦涛的报告,对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都有所阐述。除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增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也已都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其中。

  在庄健看来,中共驾驭全局的能力与信心,已大大增强,完全可以借助此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上统一执政党的认识,最终形成合力。

  中国也确实积累了一定“本钱”。近五年来,GDP年均增长一成以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中国内在发展动力,已积蓄颇多。基础设施、全要素生产率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乐观者预计,未来几年,GDP每年增长八到九个百分点,应无悬念。

  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非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市场经济亦有失灵之时,“掣肘”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消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中国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庄健认为,增加对医疗、教育的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创造更多公平机会。这也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唯此,中国经济方能永葆活力,方能全面协调永续发展。

 
【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全国代表大会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赵建华 编辑: 余伟刚
·台报社论:北京倡议两岸和平协议展示全新棋局
·十七大报告深度看点:八大新提法、新表述
·中国共产党元老齐亮相十七大何以引发外媒"惊叹"
·西班牙《世界报》突出报道十七大开幕
·上海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