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午,出席十七大的山西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送给记者一本书。他说:“这是一本近年来各大报刊有关龙门村的新闻报道集,反映了我们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的名字叫《民生天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且描绘出了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谐而美好的民生图景。”原贵生自豪地说,“这一民生图景在我们龙门村正在变为现实。”
看到记者对《民生天堂》的名字很感兴趣,原贵生连忙替记者打开书的扉页,介绍说:“龙门村位于吕梁山下黄河之滨,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老百姓生活很苦;如今的龙门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达两万元的富裕村,家家住进宽敞楼房,人人都有医疗保险,老年人由村集体发放养老金,孩子们上学的学杂费全由集体负担,村民们靠劳动致富,人与人和谐相处……龙门村因此被很多媒体称为‘民生天堂’。”
龙门村靠什么跃上了“龙门”?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取得的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原贵生说:“去年10月,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报告时,讲台下的研究生们也给我提过这个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龙门村走的是一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具体讲是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发展经济。目前全村已形成煤、焦、铝、电、建材、运输、旅游等七大产业支柱,资产总值达到6亿余元,而且没有银行贷款,也没有企业债务,全村年产洗精煤150万吨、焦炭100万吨、电解铝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二是坚持共同富裕,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集体经济占全村经济总量的70%,这是龙门村实现共同富裕和实施公益事业的本钱。”
记者说:“煤、焦、铝、电,这些都是污染较严重的产业,龙门村……?”
“哈哈,我明白记者同志的意思,你是在担心我们村发展了经济,污染了环境。”原贵生笑着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讲‘生态文明’,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忍痛淘汰了那些污染企业,实现了由‘黑色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我们龙门村的照片。”原贵生打开《民生天堂》,翻到第15页的《镜中龙门》一章,风趣地说,“瞧,龙门村有文化广场、街心花园、禹门口公园等等,还有一个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村门——鲤鱼跳龙门。我在这儿邀请李记者方便时到我们龙门村看一看,现在的龙门村早就变成了一个绿树成行、碧草如茵的旅游胜地啦。”
在采访结束时,原贵生代表郑重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真诚地希望,所有农民都能富裕起来,所有的农村都能变成‘民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