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7日讯 通读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字字句句惠民益民,一张厚重的民生清单跃然纸上。当我们列出一张生活保障的清单,里面最醒目的字眼就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保障”。
即使最贫穷的人,也应该在吃、穿、住、用、行、医等方面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人民政府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基本保障措施是面向全体人民,尤其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而关注近期的浙江、杭州的新闻,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基本保障的网络翩然撒向中低收入群体。
保障一:住有所居梦渐圆
这个春节,对于杭州的沈文良一家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过了年,他们终于可以搬进崭新的廉租房,告别一家三口挤住在一间小平房里的尴尬。“儿子18岁了。这一天,我们盼了整整18年啊。”沈文良很感慨。
这个春节,杭州还有1000多个住房困难户可以像沈文良这样圆了自己的住房梦——去年底,杭州市2007年廉租房第二批集中实物配租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推出房源近1200套;通过优先定向配租和公开选房,共有1100余户家庭居者有其屋。
这篇题为《千户人家梦圆颜开走进廉租户的新家》的报道登在2008年1月15日的晚报上,里面住房困难户对房子的渴望期盼之情跃然纸上。蜗牛背着一个壳,我们都想有个家。最开始建造房子的目的就是遮风挡雨,可是时下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连最基本的遮挡风雨的功能也达不到。就比如上述报道的主人公,为了烧饭,他们在房间外临时搭了一间四五个平方米的小房子作为厨房。每到雨天,“小厨房”四处漏水,烧饭还得打着伞。
针对中低收入者无法依靠自己的收入解决住房问题的现状,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来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有望在这些政策的保障和帮助下‘住有所居’”。
怎么实现住有所居,我们的人大代表也在发愁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就建议施行更为严厉的房价抑制手段,减少住房对消费的挤出作用,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关于“住有所居”,我们有更多的期盼,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蔡奇这次在浙江代表团的记者采访会上就说了,杭州着力加强了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首先是对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采取了租、售、改三管齐下。所谓租,就是推出廉租房,每年要推出10万到20万平方米,解决2000户;第二就是售,推出经济适用住房,每年要新开工100万平方米,公开销售80万平方米,去年就解决了将近8000户;第三就是改,改造危旧房。对那些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的条件但无力购买,或是不符合条件、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杭州市政府将采取经济适用租赁房和经济租赁房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说允许租,让市民群众先有房住。
针对那些外来务工创业人员,也有相应的解决之道,创业人才公寓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将妥善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看来越来越多的沈文良们可以感受到搬进新房的喜悦了。
保障二:看病就在家门口
杭州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现在是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看病比以前更方便了,而且就诊条件也上了一个档次。记者日前从杭州市卫生局了解到,去年杭州城区共新建了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服务站总数达到了2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45家,平均每2.4万人就拥有一家社区医院。
《杭州社区医院越来越多每2.4万人就拥有一家》
2008年3月4日浙江日报
“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这样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无数中低收入家庭看病难的辛酸。也许只是为了看一个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有不少人就得巴巴地从下沙跑到杭州城区来,排队挂号,得,大中午了,要拍个片子做个化验啥的还得等到下午。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这是医疗卫生方面的痼疾。
理所当然的,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民众对这次两会抱有巨大的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做了有力的回应。
上面这则关于社区医院的新闻,其实就是破解中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的一招。根据杭州市政府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为主要服务方式,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服务。
“杭州的社区医院做得好,”作为来自医疗服务第一线的代表,温州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吕帆显然很关注基层老百姓的医疗及保障问题。这不,她用“欣喜”两字来表达“国家在卫生方面和相关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卫生医疗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来北京之前,吕帆代表跑了几个乡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发现大部分已有政府配置的6组基本医疗体检设施,在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实现了支付和报销同时完成,方便了群众。“社区医院不仅仅在城市里要发展,更要普及到农村里去,让所有中低收入群体都能享受到安全、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这位代表的话相信很多人都爱听。
保障三:生活质量不下降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07年,我省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全省有65.17万低保对象拿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先后3次启动全省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机制,补贴资金1.4亿元;全省有106.65万人次得到医疗救助。
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实际补差额稳步提高,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省级《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2007年,全省共有低保对象65.17万人,年支出资金7.51亿元。先后三次启动全省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机制,补贴资金1.4亿元。
《去年发放低保救助金7.51亿元》
2008年2月21日《钱江晚报》
我们读的第三则新闻中有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政府切切实实负起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责任。
通过发放补贴,提高低保金等方式,可以读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应有之义: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也许补贴的额度看起来不大,但是对低保户们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每个礼拜可以多吃上1斤肉,炒菜时可以多放上一勺油,这可都是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啊。
对于钱江晚报的这则新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显得很有感触,她说,浙江建立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07年一年投入了1.4亿元,连续三次启动了对困难群众物价提高的生活补贴。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构建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
在吴桂英代表看来,浙江省非常重视民生,“5年来积极探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说到这里,得提提另外一个数字,15525台,这是1月26日向全省农村困难群众捐赠电视机的“彩虹行动”中捐赠的首批电视机的数量。过年的时候这些困难群众就能围着彩电看春节晚会了,这无疑也是生活质量的一种,很重要的一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