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里我非常想请郝老师回答一个问题,刚刚葛老师您提的这个观点,通过人为的或者以行政的立法的这样一个角度来打造这么一个文化副都就可以让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吗?因为我们觉得像文化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成本。
郝时远:这个事情应该说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不是这样很简单的就能做出判断来,中华文化的标志到底是什么?我想不可能现在有人把它说的清楚,比如天安门前的华表算不算标志?或者故宫皇城算不算标志?算,老百姓家里挂灯笼算不算标志?这些都可以算,但是我们并没有在中华文化标志方面做过系统的归纳,你现在打出来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到底要做什么东西,如果你要把一个皇城搬过去,你要把华表搬过去,因为已经在北京有了,为什么要重复的搬到那个地方去,或者说你把它很集中的在一个地方体现出来,在一个地方体现出来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无非就是吸引所有的人都到这个地方去,朝拜也好,崇拜也好,崇敬也好,当然我从网上也看到了包括葛教师在复旦的文章还有人民大学的论证,还有景观公司的论证,还有相关的大概5份东西吧!最后山东做了一个总体的容纳这些材料的总体的方案,容纳这些方案应该说还是吸收了很多东西,就说明葛教授在这方面的确也还是,应该说这个论证报告还是下了力气。
第二个,我们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样是这个问题。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简单的说“和而不同”这都概括不了,我们现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面临了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从传统文化中也提炼出来类似于像西方国家“民主、自由、博爱、平等”八个字,就可以对整个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提炼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很多人讲这些东西在孔孟的思想当中,在儒家的学术当中是可以找到的,小道理里面有很多,但是学术界并没有能够支撑这样一个所谓核心价值体系的那样一些东西,并且使它得到民众的认同,国家的同意才能纳入到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所以你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说也还没有落定。
第三个,文化副都的问题。这个事情首先说你北京现在也不是说北京就是文化的一个古都,它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么如果说文化古都的话,洛阳、西安,很多地方都可以称都,而且的确是历史上的都城,北京当然也是一个古都,但是它是元明以后到清代,再往前推还有很多,更早的。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源远流长,即便不是讲旧时期,新世代的遗址上万件,包括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中国学者也好,西方学者也好,看了遗址以后都在讲,这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啊!皇帝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看一看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网络它上面的一些宣传,那宣传的就说女娲都是从济宁走出来的,你可以把这个东西在一个文化副都也好或者“中华文化标志城”这样一个衬托下现在把这个话放得很大,把文化资源都要拉到这个地方去,这个炒作我就觉得过分了,而且这种过分没有学术支撑,科学支撑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当然就说,我们现在,包括人民大学的论证当中特别讲到了就是要解决认同危机的问题,中国人现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到底有多大?我们有多少学者关注了这个问题,做了多少深刻的研究。
主持人:刚刚葛老师回应了赵老师的疑惑,那么您对于葛老师的这种回答,能解除您心中的困惑吗?
赵园:因为葛老师并没有正面面对这个文化副都的问题,所以我还要把话题拉回到这里面来。首先一个印象,比如看到文化副都,这个概念大家反映最强烈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山东方面他们也很明确的提出这是一个宏大工程,而且它不是一个纪念性的建筑,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规模,非常强调它的规模,在预计投入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资金的投入。
为什么300个亿这个数字给人这么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大家看来,在大家的经验中,这确实是个天文数字做个比较吧!我不能重复别人说300个亿可以买多少土豆,去年我参加了一次扶贫考察,听国务院有关的负责同志说,去年的扶贫投入是144个亿,而缺口是300个亿,希望我们呼吁能够加大扶贫投入,当然了,他说的是年扶贫投入,山东方面他们是要搞的是千秋伟业,但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包括我,真的希望,如果有这笔钱先满足民生,就是基本的生存方面的需求。
开了这么十几天会,看了很多提案,印象深刻的确实是民生多艰难。所以我就特别希望,如果有这笔钱的话,它能用到它该用的地方。就是能够把北京的有一部分功能转移到别的城市,这个其实在80年代我就看到过这样的议论,比如政治、经济可以,诸如此类的,但是好像还没有看到过文化这部分功能需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那么如果有这种需求,那么中国有很多现成的城市可以负担一部分功能,而且我发现近几年来,好像有好多重大的一些文化活动已经开始分散,比如它在别的城市,甚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为了带动那儿的经济,也为了满足那儿的民众对文化的渴求。
主持人:文化的功能能够转移吗?
赵园:我觉得,用葛先生的话来说,减轻北京的一部分压力,把有些活动放到别的城市,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而北京当然它作为文化中心,我觉得它是不能够取代的,而且就是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不能取代,我尤其是不希望看到有人在那儿批了块地,圈了块地,然后在那儿命名,像抢商标一样,这个实体还被人认为是文化家园或者是精神家园,我觉得这个逻辑好像比较荒唐。
即使不说精神家园,就说文化家园,怎么可能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起来?那么谁能认可那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呢?我认为这种想法,这种思路太夸张了,非常的离谱,可能跟一般人的经验和想法都相去甚远,所以我就在文化副都这个问题上仍然是不能够同意葛先生的看法,我也问了周围的一些,比如是跟外事活动关系更多的一些专家,就是国外像有这样的名目吗?没有。那么也可能有的地方存在,有类似功能的城市,但它绝不会是通过行政指令在这个地方,它就成为文化副都,肯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的积累,那个地方被人认为它相当于这样的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