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今日将按既定程序安装四个尾翼
本报酒泉消息特派记者夏杨、孙朝方、何奔报道:昨日下午,神七飞船、长征二号F火箭组合体,从亚洲最大的单层建筑———火箭总装测试厂房中走出,经过1500米的竖直转运,成功立上了发射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与测试站副站长王军在现场告诉记者,转运成功,标志着神七已经完成了技术区工作,整装待发!
昨日下午2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厂房6扇大门全部打开,58.3米高的船箭塔组合体巍然矗立。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一声“出发”令下,载着船箭塔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在电源车的驱动下,沿着一条长1500米、宽20米的无缝焊接重型钢轨,缓缓驶向发射工位。
这整个活动平台重达750吨,加上46吨重的船箭塔组合体,这个超级“庞然大物”非常壮观。转运场面也吸引了很多人,记者看到,平日里地广人稀的发射场区,一下子聚拢来很多人。
在众人的注目中,活动发射平台以28米/分钟的速度行驶,要求转运风速不能超过10米/秒,发射中心20余名气象人员一直在现场“保驾”。途中按规定停车检查设备和产品状态两次。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驶,船箭塔组合体安全运抵发射架,活动发射平台自动对中锁定。
昨晚酒泉又飘起零星小雨,不过航天人员早有准备。王军说,他们通过天气预报已早知道天气可能的变化情况,飞船、火箭和发射塔架都作了防雨措施,下雨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就像运动员走上了运动场,比赛马上开始了!”工作人员形象地说,神七飞船、长二F火箭转运成功,标志着技术区的工作已完成,再经过发射区的检查和加注推进剂,就可择机发射了!
本报今天上午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专电记者孙朝方、夏扬、何奔报道:今晨的酒泉,风起雨降,天气骤寒。就在昨天下午,“神七”从总装测试厂房转运至发射区时,还是温煦的艳阳天。老天突然“变脸”,会否给“神七”准时发射带来变化?记者获悉,今天上午,备受瞩目的“神七”航天员组队可能进入发射基地。
当地气象预报显示,未来几天至本月25日,酒泉地区天气以多云天气为主,未有降雨预报。今天凌晨开始的降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几天前已经监测到,因此“神七”昨天转场成功后,立即进行了相关的保护,凌晨的雨水没有给“神七”造成影响。
有关专家称,昨天下午“神七”转场时,没有下雨,老天已经很给面子。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火箭转场基本不存在“技术难度”,但是刮风、下雨等自然天气对转场影响还很大。
数据资料显示,昨天火箭转场的现场地面风力达8米/秒,虽然转场顺利,并创出了“神一”到“神七”历次转场中最快的“纪录”,但还是比原计划晚了几分钟。风速曾是转场前专家们担心的一个难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气象室主任刘汉涛表示,因转场前的风较大,风向出现变化,心里有压力。
记者获悉,今天雨停后,“神七”将按既定程序安装四个尾翼。航天员可能组队正式进入基地,进行飞天前的最后准备。
本报酒泉讯记者孙朝方、夏扬、何奔报道:今天,担负“神舟七号”应急救援任务的数艘海上救助船,开始由上海港集结出发,奔赴太平洋等预定海域执行“神七”救助任务。多支来自国内的海上急救医疗队随船出征,解放军驻穗某部组成的海上救护医疗队,是一支多次参加神舟火箭发射海上救护的“劲旅”,队长洪加津曾参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的海上救护任务。
昨天下午,“神七”船箭组合体成功转运至发射塔,神箭“上弦”,静待飞天!据透露,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飞船上升阶段出现意外,宇航员逃生过程中的海上紧急医疗救护。
多次护驾与惊涛“玩命”
与“神五”相比,“神六”的太空飞行约116小时,多出“神五”4倍,而“神七”飞行时间更长达5天,海上紧急医疗救护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作为“神舟六号”发射时大西洋海域医疗救护队队长,洪加津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参加“神舟四号”海上救护任务时,在茫茫大海上漂了八九天,才到达预定海域。远洋的恶劣环境超乎常人想象,对救援队员的要求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太平洋海域风大浪高,气温只有零下两三摄氏度。常常是八九米的巨浪排山倒海地压过来,船穿出浪峰时,甲板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海鲜。首次护航神舟的洪加津一去就患重感冒,咳了几天血,只能吃点药撑着。他说,为航天员“保驾”,最期盼的就是“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他们的任务完成了。
日常轻松自在的吃饭,在船上也是个难题。往往人正吃着饭,桌上的饭菜、水杯突然飞起,到处抛甩。遇到8级以上大风,10米高的海浪,几乎能把船掀翻。很多人得交“公粮”(即呕吐),为了维持体力,只能躺着啃点东西,有时是吐完再吃,吃了再吐。
船上手术台“缩水”很多
据了解,每次为“神舟”护航,都要携带不少的设备,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洪加津总是十多遍地检测所有器材,因为一旦上了船,发现少点啥就没得补救了。
人们好奇的是,在惊涛骇浪中摇摆的船上,如何进行要求精准的手术?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医院船的特殊性,船上每个人不管内外科,都要求会做手术。为此,队员们每个月都要做动物手术训练。手术台设在一间全密封的舱室内,但因受船体空间限制,面积要比陆地上“缩水”很多。
“在晃动的船上动刀子,难!陆地上简单的静脉穿刺,到了船上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洪加津说,手术时医护人员要坐在手术台周围,用皮带将自己紧紧绑在椅子上,双脚抵住地板,手撑在手术台上,这样开刀时才稳。为练好这一基本功,医疗队员要经常进行固定体位体姿模拟穿刺、麻醉等训练:单膝跪在甲板上,另一膝半蹲,一跪就是几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两膝磨破,常常手都扎出血。
直升机上阵搜救航天员
每次“神舟”飞天前,接到任务的医疗救护队便进入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据了解,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完善海上救援配备;制定抢救计划,应对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严格测试和维修设备。洪加津说,上船人员有明确规定,一个不能多,因此携带的医疗器材宁多勿少。“神六”时,洪加津率领的救护队,光剪刀、纱布等小器材就装了70多箱。
预定本月25日晚升空的“神七”,搭载三名航天员,万一发生意外,如何救护?据悉,医疗队搭乘的舰船上有舰载直升机,事故发生后,首先由直升机进行海面搜救,寻找分离的返回舱。随后,搜救队派出可搭乘三四十名水兵的小艇,将返回舱拉到船上,开舱救出航天员。此时,在船上待命的救护队员将根据航天员的伤情对症治疗。据了解,紧急逃生后的航天员不一定需要救护,但救护队对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都进行过多次模拟抢救,训练内容集中在外科和心肺、呼吸等内科上。
链接航天员易发生三类意外伤情
一是火箭推进剂中的四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造成舱内有毒气体超标,导致中毒。这会造成航天员呼吸、心跳骤停,因此救护队携带心肺复苏仪、心电监护仪进行抢救;二是外伤,如飞船应急逃逸,返回舱降落时造成“冲击过载”,航天员就像跳楼一样,严重时可能造成心肺、肝脾或颈椎的损伤。因海上无法进行CT扫描,一旦发生脑外伤等情况,救护队将第一时间用直升机将航天员送回陆地,争取救治时间;三是“无水肼”泄漏,也是最危险的一种险情。“无水肼”是航天器通常采用的一种推进剂,毒性很强,中毒表现与一氧化碳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