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夕,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
最主要目标是突破出舱活动技术
记者:神舟七号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在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周建平:载人航天第二步第一阶段有两大任务,一个是出舱,一个是交会对接。神七是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第一次飞行。
神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我国航天员第一次出舱。人在太空中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掌握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两项技术后,我们就具备了从事较大规模、持续载人航天活动的基本能力。
这次飞行,我们将在太空进行不同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底材料舱外暴露试验,由航天员把实验的样品从舱外取回。将释放小卫星,它将围绕轨道舱伴随飞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进行两个卫星相对运动轨道的测量、预报和控制,可为今后进行交会对接的地面导引控制积累经验。
我们还将进行中继卫星通讯实验,这将为我国的天基测控网奠定良好基础,大大提高测控网的覆盖率和效率,为以后的交会对接提供必备的测控保障。
神七飞船与国外飞船水平相当
记者:神七飞船的设计理念和水平与神五、神六以及国际同行相比有哪些自己的特色?
周建平:除了出舱带来的更改外,神七飞船基本技术状态和神舟六号是一样的。为了出舱,我们把轨道舱改成了气闸舱,对出舱舱门也作了更改。严格地讲是轨道舱兼作气闸舱,轨道舱的基本功能还在,但取消了它的留轨功能。
目前世界在用的载人天地往返系统就三种,一个是美国的航天飞机,一个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再一个就是神舟飞船。神七飞船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应该说跟国外在用的飞船是相当的。当然人家比我们搞得早,比我们飞得多。
空间站的气闸舱是永久的设施,航天服放在空间站,谁出舱谁穿,可以多次使用。而我们的航天服是放在轨道舱里发射上去的,使用过后,它会同轨道舱一起弃置在太空,带不回来。因为返回舱容量有限,装不下总重200多公斤、相当于4个航天员体重的航天服。所以虽然是按多次重复使用设计的,但这次只能用一次。
下一个目标是掌握交会对接的技术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载人航天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周建平:完成出舱活动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解决交会对接问题。交会对接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我们打算用不太长的时间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届时首先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然后发射飞船和它交会对接。如果是进行载人的交会对接,人还可以进入这个目标飞行器里面,目标飞行器同样具备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能力,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完成一定任务后,人可以回到飞船,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分离,再返回地面。
说起来简单,其实交会对接是非常复杂的技术,要精确控制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中准确对接,很不容易。
同时,我们会开展比第一步任务阶段规模更大的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试验。会验证一些未来空间站要使用的技术,解决空间站阶段的基本关键技术,从而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以后,基本上具备研制空间站的能力。按照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计划,在第二步任务中,我们还将研制和发射空间实验室。
作为可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空间站是下一个发展目标。它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从事较大规模、长期可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平台。
现在大家很关心、国际上也很热的一个话题,就是登月。我想我们中国人一定会登月的。当然现在没有讨论计划,但是从长远看,探索宇宙,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我们人类的长期愿望,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份责任。我想在完成现在的任务以后,我们会在载人航天技术中保持和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适度发展步伐,推动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也使人类在宇宙中走得更远,获得更多的探索成果。
实战锻炼使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
记者:我们发现,在载人航天队伍中年轻人占大多数,您怎么评价载人航天队伍中的年轻人?
周建平:我们的队伍确实相当年轻。客观而言,从事载人航天工作,人需要成熟,因为它对安全、可靠的要求很高,要求每个人的工作都做到位。这是不是矛盾呢?其实不矛盾。一个重大任务可以使人比较快地锻炼成长起来。在高强度、高压力下,一个人只要勤奋,他的成长比在普通环境中要快很多。所以说,年轻并不一定不成熟,我们这里有很多年轻同志担任领导职务,都是锻炼出来的。
载人航天事业有一种好的环境和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动力,又有一批很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这样的条件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宝贵的。
实战锻炼人。这些年轻人都很辛苦,长年累月加班加点的人很多,付出也很多。付出多收获就多,包括成长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