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开门
开门,这个普通人曾做过千百次的动作,在太空里颇费了一番“周折”。
16时34分,地面下达出舱指令。翟志刚“浮”到轨道舱舱门附近,伸手转动舱门手柄。圆圆的舱门很像一只井盖,舱门手柄则像表盘上的指针。
没有着力点,翟志刚一手握住身旁的扶手,一手去拉舱门,隐约传来他用力时的喘息声。
多次“使劲儿”,舱门终于打开一条缝,神舟飞船第一次向宇宙敞开大门。一道明亮的蓝光照进舱里,把半个轨道舱也染成了天蓝色。
太空,在中国人面前豁然敞开。
专家解读(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轨道舱舱门重约20公斤,有170多个零部件,门体为铝合金材料,机件为钛合金材料,通径为850毫米。
航天员开关门的时候,转动750毫米长的开关手柄,力通过机件传到中心主轴上,再放大到门框的压紧锁块上,从而实现门的开关。
门框上装有3个压紧开关。如果轨道舱泄压不充分,舱内外压力差过大就会导致舱门打不开。为此,压紧锁块上专门设计了突出物,当航天员转动手柄60度的时候,突出物把舱门顶起一条肉眼看不到的缝隙,待空气泄尽,再继续旋转手柄,舱门就打开了。
如果还不能打开,有一根L形的舱门辅助工具,异常情况下可以用它当撬杠开舱门。
关键词:出舱
先探进太空的,是翟志刚的左手。
他握住一只安全系绳的挂钩,把它挂在了舱门附近的出舱扶手上。
随后,翟志刚探出上身,挥手致意,手臂上黄底红字的“飞天”标志十分醒目。
这中间,还有一次小小的“插曲”:地面测控人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留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迅速检查了船舱,回复:没有检测到火点。
虽是一场虚惊,却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然而,舱外的翟志刚动作始终镇静稳健。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翟志刚用他洪亮的嗓音,说出了世界上第354个出舱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第一句宣言。
专家解读(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出现火警,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了,于是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显示为出现了火警。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下,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
我们对出舱活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无论地面模拟多么接近,毕竟不能完全与天上一样。
关键词:行走
翟志刚全身已“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刘伯明送上来的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向着太空挥舞起来——此刻,指控大厅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鲜红的旗帜、雪白的“飞天”、银色的飞船、深黑色的太空,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把国旗送回舱里,翟志刚继续“行走”。他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
其间,粗粗的电脐带缠挡在了翟志刚两腿之间。他用力固定住身体,两腿轻轻踢动,顺利绕过了电脐带。
全部过程中,翟志刚动作十分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
专家解读(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太空中不一定力气大就能“干活”。对航天员来说,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的国旗,是参加神七任务的上百名科研人员一起绣成的。
关键词:回舱
与出舱相比,回舱过程似乎要简单些。
翟志刚两手攀住飞船扶手,两脚探进了船舱。反复试了几次,他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着力点,把第一根安全系绳解开。此后的第二根安全系绳就顺利得多,几乎是一眨眼间,他就解了下来。
随后,他试着把身体连同那个硕大的背包“塞”入船舱。微微调整了几次,他很快通过舱门,随即缓缓“沉”入了神舟七号轨道舱。
透过打开的舱门向外望去,可以看到一片白色、蓝色、绿色交错的晶莹纹理——这就是太空中美丽的地球。
17时00分35秒,翟志刚关闭舱门。
专家解读(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当航天员返回轨道时,必须确定舱门密封严实,安装在门框上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在十几分钟之内就能判断出舱门是否关闭完好。
关键词:脱衣
舱门检漏进行了10分钟左右,航天员又关上泄压阀、打开复压阀。 轨道舱与舱外服顺利升压。确认安全后,航天员脱下了舱外服。
这时,飞船渐渐飞出阳照面,太阳变成了地球边缘一盏金色的明灯。不久,太阳渐渐沉入地球背后,地球边缘被镶上了一道明亮的光边,随着飞船的运行,光边渐渐黯淡,最终与地球的身影一起,消失在黑暗的茫茫太空。
这是一次让万里神州心潮澎湃的日落。
至此,神舟七号出舱活动任务圆满结束。
专家解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当舱内压力升至40千帕时,就可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了。这时,我们都完全放心了。航天员表现非常出色,圆满完成了全部出舱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