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 新华社发(电视截图)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把一连串的奇迹标记在太空上
如同改革开放道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只有走自己的探索之路。
当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等基础技术,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但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的设想。
“我们不想重复国外的老路,为的是奋力追赶拉大的距离。”在到达退休的前一年被任命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说。
几乎所有的航天人都像戚发轫一样拧紧了生命的发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释放。从飞船设计的高起点到火箭研制的高标准,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航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打着创新烙印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研制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起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
仅仅三个月后,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这艘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2年3月和12月,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两艘飞船相继升空。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并在飞船上加装了“模拟人”。与美国、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项创造。
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与国外在正式载人之前发射10多次无人飞船不同,中国航天人在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试验后就开始了真正的载人发射。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
1978年,我国的GDP仅为3600多亿元;开始实施863计划的1986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如今,半个月就可以创造出1986年全年的GDP。
正是改革开放所积累的雄厚财富,为神舟飞船的一次次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神五到神七,三度金秋,三次飞天,三大跨越。乘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改革开放加注给航天工程的,又何止仅仅在于物质?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速发展的这些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力度不断扩大的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托起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巍峨大厦。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要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继建立了科学严密的风险控制决策体系,以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系统规范的质量体系和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资源体系,充分展现了现代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
创新意识、效率观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增长,这样的理念早已辐射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正是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成长的新观念,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把一个民族的崭新高度,一次次标记在太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