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16日电(记者娄琛 张丽娜)三聚氰胺问题已经存在多长时间?近来还有没有奶农倒奶现象?此次问题奶粉危机将会给中国乳业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化?16日,来自美国、英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0余名记者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首次集体探访伊利和蒙牛集团,关注两家公司如何渡过目前的乳制品安全危机。
在伊利集团金山奶粉工厂,西班牙埃菲社的记者安东扛着摄像机拍摄工厂内全密封生产车间,详细询问奶粉生产的程序。他说,中国的奶制品企业跟国际上许多企业有业务往来,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不仅是中国的公众需要了解企业如何保证产品安全,外国的民众也非常关心。
有香港记者问:“为什么有这么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还会出现问题?”陪同参观的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回答:“出现问题的是极个别的奶站,当然这说明我们在管理中出现了疏忽,伊利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说:“这个事情发生后,我们都十分震惊,十分不安,十分痛心。”伊利集团紧急启动食品安全预案,收回问题产品,及时进行封存,并购置了1亿元的检测设备,加强产品检验,确保产品完全合格,同时确保奶农利益。
“三聚氰胺不属于检测项目之列,所以没有做检测。但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疏忽,也是最对不起消费者的地方。伊利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事情解决好。自从9月份以来,伊利已经对奶站实施全面托管。”张剑秋说。
奶粉生产车间内,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身后的墙上悬挂着红色条幅:“不让一滴不合格奶流入厂区,不让一包不合格奶流入市场”。
三聚氰胺——一种被非法加入原奶以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化工原料,在中国已令数千名婴儿生病,4名死亡。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全国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还有5824名,其中较重症状患儿6名;累计已康复出院43603名。
据伊利和蒙牛企业负责人介绍,导致这两家企业出现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奶站为了牟取暴利,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两家企业表示,要通过合作和入股等方式进行集团化饲养,破除散养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确保出厂产品合格的同时,开展“放心牛奶大行动”,使消费者对产品重拾信心。
面对记者们连珠炮似的提问,伊利和蒙牛的负责人一一作答。彭博新闻社的黄凯雅说,以前很少有机会进入内地企业内部探访,事件发生后,企业的负责人都比较开放地回答问题,积极而坦诚地应对危机。
在蒙牛乳品研发中心实验室内,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透明头套的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检验样品滴入拇指粗的试管内,检测包括三聚氰胺、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在内的30多种物质。
记者们对检测时间、数量、效率等一一询问。日本共同社的盐泽英一说,出现问题的产品只是企业全部产品的很小一部分,不到百分之零点几,但如果消费者不明白这一点,就可能引发比较大的忧虑。
法新社的玛丽安·巴利奥上周刚到呼和浩特市采访奶农和三聚氰胺检测员,此次来到企业了解更多信息。她说,通过参观企业内部,觉得企业都特别干净,但重要的是原料也要保持干净,才能做到产品合格。
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告诉记者,蒙牛的乳品销售额逐渐回暖,经历危机的中国乳业会进一步发展,所有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