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增长三大引擎中,净出口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
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清楚地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出口所受冲击首当其冲。不过,此间经济专家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另外一面——它可能为中国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中国不可能不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但毕竟身处漩涡的外围。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含义可能是:在战术上有些损失,但在战略上是一个重要机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日前在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的研讨会上说。
这位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说,当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势必造成整个世界经济金融体制的洗牌,在美元出问题之后,如何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加强全球化的金融监管,都需要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制订,提出自己的诉求,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规则、中国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
“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是由中国最知名的一批经济学家或学者型官员组成的经济智囊机构。论坛19日在京举行成立十周年研讨会。时下持续发酵的美国金融危机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而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中国可以抓住的机遇。
专家们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对中国来说最主要的影响是出口可能下滑,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压力将推动中国加速转向内需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很高,外需减弱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经济增速。但是,中国保增长的重点可能并不是保出口,而在于保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她认为,应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应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及提高粮价等。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许善达说,虽然外部需求可能会明显减弱,但幸运的是,中国有扩大内需的潜力,可以对冲出口放缓的风险。他指出,中国的储蓄率很高,说明有支付能力;但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愿意储蓄而不愿花钱消费?他建议政策部门研究其中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储蓄率降下来,变成有效的需求。
此间经济专家的主流意见是,经过改革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大为强化,加之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制度化效应,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参加五十人论坛研讨会的多位专家指出,面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复杂形势,保经济增长已成目前中国的一大挑战,但就突破制约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瓶颈”而言,当下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中国可利用比较充足的外汇储备扩大进口,同时,可以“走出去”到境外寻求更多的资源勘探权和开发权。他还认为,中国可以用外汇储备加大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的力度。
郑新立同时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重点应是实业领域,对海外金融企业的兼并则要“小心再小心”,因为金融业非常复杂,中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能力有限。论坛另一位成员、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说,那种认为中国企业可趁机对海外金融企业“抄底”的想法不可取。
五十人论坛的专家在讨论中还认为,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这增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至少,可以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进程。
不过,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等也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人民币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做到。
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已成为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平台,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被政府部门所吸收或采纳。在19日的研讨会上,论坛表示将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作为重大研究课题。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也只给有准备的国家”,汤敏说。他认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研究机构应赶紧组织人力,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如何参与制订国际规则,从而不错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