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江苏省科协等推出的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拉开帷幕,数百市民用热烈的掌声迎来了首场报告人——徒步穿越南极的中国第一人、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秦院士的演讲语言生动风趣,例证通俗易懂,为市民奉上了一道精美可口的“科技大餐”。
研究极地了解气候变迁
1989年至1990年间,不懂滑雪的秦大河徒步近6000公里横穿南极,成为第一位徒步横穿南极的中国人。
秦大河说,他们六人考察队由来自美、法、英、日、苏、中六国队员组成,只有他和苏联队员是科学家,其余均为探险家。在历时220天的漫长“旅途”中,考察队通过了世界寒极“不可接近地区”。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秦大河说,他经历的最低温度是零下49.5摄氏度。因为走路要出汗,汗水结成的冰块都挂在绒衫与外套之间的绒上,每天外套脱下来一刮,就有一小盆儿冰块!
为什么要进行南极科考?秦大河说,南北极尤其南极,是目前全球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环境污染最少的地区,是研究各种大气物理现象和日地关系的理想场所,对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南极冰盖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了很多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的细节,秦大河在横穿南极的考察中,沿途采集了很多雪样,通过对雪样微量成分的分析,可以反演出诸如大气环流的路径等物质迁移、堆积特征,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球环境科学基础性工作,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应辩证看待“沙尘暴”
“沙尘暴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在给人类造成损失的同时,也有其正面效应,说到底,没有沙尘暴就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秦大河认为,应辩证看待沙尘暴。
秦大河解释说,沙尘暴的形成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人类有文字记载亦不过三五千年。在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沙尘暴,形成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把大量的尘土冲击下来,沉积而形成华北平原。
秦大河进一步解释说,沙尘暴从亚洲大陆推进到太平洋,输送到大气中的矿物气溶胶是形成大气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大量矿物质随雨水降落到海洋里,养活了一批浮游生物,虾吃浮游生物,鱼吃虾,我们吃鱼,又形成一条很好的生物链。
不过,秦大河强调说,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我们能做的就是治理它,尽量缩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诺贝尔和平奖:中国人有贡献
2007年10月12日,一个普通的周五,但对于包括100多名中国专家学者在内的世界上4000多位顶尖气象科学家来说,则是意义重大的一天。他们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代表中国科学家出席了颁奖仪式。
秦大河介绍说,近20年来,IPCC先后4次发布评估报告,告诫世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致,并提出了阻止气候继续变暖趋势的对策与方法。
据介绍,自1988年IPCC成立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IPCC的会议和活动。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内IPCC活动的牵头部门,组团参加了IPCC历次全会和主席团会议,阐述我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基本立场,在重大问题上反映我国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IPCC评估报告中反映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
因此,虽然是一项集体奖,这也应该算作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的第一项诺贝尔奖。(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