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信息》刊登的江苏省江都市一位大学生村官仙女镇民和村支部书记黄俊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全国关注,他的事迹受到中组部和江苏省委领导的肯定。同时,今年九月江都市委专门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向他学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到农村,大有可为!”江都市委书记倪士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江都的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批有知识、有思想、有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黄俊,他只是江都市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始,中央决定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十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学生。
江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积极探索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道路,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出台激励政策,提供创业舞台,现在有60多名大学生在村里任职。
“江都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探索也曾遇到了一些困惑。”江都市有关部门官员称,选拔大学生村官的道路要符合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江都的成功,关键是探索了一个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选聘、培养、保障、使用大学生村官机制。做到了“不为选而选”、“不一派了之”、“不选而不用”,在大学生和新农村之间找到了契合点,留住了建设新农村的人才。
同时,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高待遇,制定出台了选聘到村(社区)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给予定向补助,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给他们提供发挥特长的舞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成为农村永久型的人才,并公开承诺,将大学生村官当地方选调生来培养,当未来新型农村干部来培养,激励大学生扎根农村,成为未来农村干部的中坚和高素质农村干部的重要群体。
从江都的实践可以看出,村官的意义除了到基层为“三农”服务,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基层实际、与老百姓有深厚感情的未来领导者,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在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增强实际能力。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最重要的是发展留人。”倪书记坦言,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基本做到了三个满意:群众满意,大学生满意,组织满意。
“黄俊作为率先示范者和探路人,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倪书记高度评价,黄俊身上展现了奉献农村的热情、服务农民的深情、干事创业的激情,是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代表。
在江都,当记者来到民和村时,仍然感到了不小的震撼。10年前,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黄俊,回到家乡扎根农村,以新知识、新眼界、新理念建设新农村,把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建设成一个亿元小康村的同时,完成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凤凰涅槃”。
回首十年村官路,黄俊这个当代大学生在家乡的土地上,成功走出一条村官路,在接受记者访谈时,他的三点感悟引人深思: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凭一时激情到农村并不难,但干出一番事业不容易;走村官路只是一时选择,服务农民才是一生追求。
同时,他告诉记者,对当前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况等有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学到了不少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深感农村工作需要大学生,他无悔于自己的“村官”选择,有信心带领群众走上更高水平小康之路。
在以黄俊为首的村支部一班人带领下,至去年底,民和村三业总产值从2003年底的2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从4860元增加到8270元,净增70%;村年集体收入由原来负债20万元变成了积累100万元。
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经济薄弱村已因他而改变——这也许正是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之所在吧。(记者 崔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