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通大桥的参建群体中,中心试验室是个特殊的“角色”,他们直接代表业主,担负着整个工程项目的数据控制和检验测定重任,是大桥质量把关的“前沿”。
从2003年7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心试验室一共采集、分析、检测数据4万多个,牢牢把住了苏通大桥材料检验这一“关口”。2007年秋天,在中心试验室的员工们圆满完成任务、挥别巍然耸立的苏通大桥之时,他们自豪地说:“我们保证,用在苏通大桥上的所有材料都是合格的,不管常规材料还是特殊材料,100%都是合格的!”
人换岗、机不停
试验检测迎难而上
“世界第一”是苏通大桥的标志,也为苏通大桥建设的各项工作树立了一杆很高的标尺,对大桥试验检测工作而言,挑战尤其多。中心试验室主任吴晓明把这种挑战概括为五句话:“试验检测量巨大,工作界面复杂,水上平台抽检工作时效性强,原材料技术标准高,质量管理深度大。”
苏通大桥建设所耗用的砂、石料、水泥、粉煤灰、钢材、支座等各种建筑材料数量庞大,要对这样海量的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力学等多种性能指标的试验,其工作量可以想见。而且,为了及时验收材料和混凝土质量,苏通大桥不象一般工程那样等施工单位自检结束后再抽检,而是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同时进行平行检验,实际抽检频率更高。
“最忙的时候,我们所有试验员都放弃了节假日,人换岗、机不停,日夜奋战。”中心试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安小龙说。安小龙指的是2006年苏通大桥建设第五战役期间,为了缩短实验周期,尽快拿出D1标连续刚构桥C60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结果,中心试验室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做了26组试验。如果按正常程序,应该是施工单位做好配合比设计后,交给中心试验室验证,那样,试验室的工作量要小得多,但整个周期大概需要两个月。为了工程的工期着想,中心试验室没有走常规程序,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结果,为专家优选方案、工程尽早施工创造了条件。“那次试验的工作量比正常翻了近8倍,虽然大家很疲劳,但内心都感到很值得,有的人还带病坚持试验。”安小龙介绍说。
苏通大桥跨江大桥部分共有5个标段,每个标都设有水上混凝土拌和船或者是拌和平台,拌和的混凝土方量巨大,施工部位也多。特别是夏天,施工单位的混凝土浇注都在夜间进行,中心试验室的水上抽检工作也要同时展开。技术负责人华卫兵带领试验室的小伙子们承担下了这份“苦活”,每天半夜乘船到江中平台去抽样试验。这样及时抽检,中心试验室随时掌握着第一手的试验检测数据,满足业主的施工控制需要,苏通大桥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据统计,中心试验室前后共完成各种原材料、钢筋接头、混凝土配合比验证等试验18043组,计45271项指标,抽检试验频率在24%~46%之间。扎实细致的试验检测工作,为苏通大桥的高质量织起了一张“防护网”。
不合格材料退回
谁敢拿大桥质量开玩笑
对优质工程,省交通厅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优质的工程=科学的设计+优质的材料+精细的施工+严格的监管+科技创新,这其中,材料排在第二位。为了保证苏通大桥所用材料的优质,大桥建设指挥部建立了严格的材料准入制度,只有经调查合格的材料供应商才能进入名单,供施工单位选择购买。而对材料供应商的考察,也需要中心试验室配合。苏通大桥的主体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石料,在施工展开之前的半年内,中心试验室的员工们接连考察了32家石料厂,足迹遍及省内和安徽、湖北、江西。每到一处,就是看现场、取样、检查生产流程和质保体系等等。
但是,同一供应商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也会有波动,需要全过程的检测来控制。在中心试验室的“开工以来不合格材料情况及处理结果统计表”上,因检测不合格而被退回的材料有9个批次,包括3批钢筋、4批碎石、2批中砂。被清退的原因各异,比如碎石的含泥量、钢筋接头的极限强度等,只要某项检测指标有一点点不合格,材料就会被要求退场。
那么,材料供应商会不会想方设法做工作呢?中心试验室质量负责人安小龙十分肯定地回答:“不会。他们知道苏通大桥各方面要求严格,找谁也没有用,谁也不会给不合格材料打招呼,而且谁打招呼也没有用。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没有遇到过阻力。谁都不敢拿苏通大桥的质量开玩笑!”因此,检测不合格的材料,即使已经运到了江边码头上,也根本不可能卸下船,材料商一声不吭就运回去了。
苏通大桥形成了一套全过程封闭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可能引发质量问题的“萌芽”早早“扼杀”。业内人士感慨说,做苏通大桥这样的大工程,反倒更加省心,建设、施工、监理、检测等各方的沟通是良性的,大家的配合很好,共同的目标就是拿下“世界第一”。
高效的工程团队
对家庭却只能是愧疚
“今日事今日毕”、“效率优先、服务第一”,这是苏通大桥中心试验室的工作原则。在施工高峰期,试验室集中了2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常驻南通工地现场,正常一个月才回家一次,赶上工作忙的时候,几个月都不回家。因为他们白天常常在跑现场,编写技术方案、制定质量控制要求等大量案头工作都要放在晚上做。因此,每天晚上,中心试验室的几间办公平房总是灯火通明,直到深夜。
“家里指望不上我们”,在中心试验室工作的人都这么说。为了大桥,有的人没能赶上和临终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有的人4年春节都没有回老家过,有的人放弃了和女友的恋情……但家庭和个人的牺牲并不是让他们最挠头的事,他们最在意的还是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是大桥建设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比如环氧钢绞线,此前没有公认的技术标准,他们从零开始摸索,制定出了《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体外预应力体系检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苏通大桥车流滚滚,当年的建桥人已经征战各方,但是,不论身居何处,他们都在关注苏通大桥,那是他们的荣誉和骄傲。而“廉洁苏通”的旗帜在猎猎飞扬,迎接着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