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天津开发区在创业发展中成长壮大
新华网天津11月1日电(记者张涛 刘元旭)36岁的张德香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塘沽人,在天津开发区的一家韩资企业工作了10多年。她说,真没想到,24年前建立在昔日盐碱荒滩上的天津开发区,带动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矗立在渤海之滨。
1984年,伴随着改革的浪潮,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又一个新的标志: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十五”末期,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在商务部关于54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11年位居第一。
天津开发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原副市长叶迪生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百感交集,“天津开发区刚刚起步时,开发面积仅有40多万平方米,工厂20多家,总投资才2千多万美元,GDP几乎无法统计……”
如今,经过24年的拼搏奋斗,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天津开发区已聚集了一大批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北方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开发区目前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66家,有64个500强跨国公司在此投资了139个企业。
天津开发区在20多年的创业发展中成长壮大,国家原批准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天津开发区,自2003年开始启动了西区开发,规划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另外,天津开发区还拥有了微电子、逸仙园、化工区三个区外小区。
2007年,天津开发区GDP、工业产值、出口总额,分别占滨海新区的41.6%、51.3%和75.3%,占天津市的18.8%,33.3%和48.5%。
包括天津开发区在内的这些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发动机。2006年,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在2007年以不足中国千分之五的建设用地,创造了约占中国5%的GDP、4%的税收和15%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3%的实际利用外资额。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贺京同认为,仅仅以经济成就来看待和评估开发区的价值还远远不够,其20多年的实践还有更深层、更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在体制创新方面的大胆求索和积极贡献。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和梯度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开发区创建伊始就力求突破体制性障碍,提出“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要“创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卫说,20多年来,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天津开发区在综合经济实力指标、科技创新指标、管理体制建设指标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首批三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一,基本实现了1:2:3的土地投入产出比——投入1元人民币,吸引2美元的外资,产出3美元的工业产值——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7公斤标准煤,水耗为7.26立方米。
近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由局部先行向全方位推进,优惠政策转向普惠制度。天津开发区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尤其是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作为滨海新区的核心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强劲启动,为天津开发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何树山说,天津开发区在坚持资本引进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正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已成为滨海新区内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度最高的地区,是滨海新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在纳米技术、干细胞、电动汽车、生物芯片等尖端创新领域形成优势,具备了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
同时,天津开发区充分利用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促进以金融和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滨海新区金融产业聚集区和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
改革开放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