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吴晶晶)记者2日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低温超导除铁器,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将低温超导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能力。
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周远院士担任组长的专家鉴定组认为,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低温超导除铁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将彻底打破我国超导磁体长期以来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局面。
据介绍,该除铁器的关键核心部件—低温超导磁体,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运用建造大科学装置“北京谱仪”所掌握的超导技术,继成功建造我国最大的单体超导磁铁后,经过近两年的攻关研制成功的。这一工业实用超导磁体具有0.93米的大口径,最高磁场场强高达5.6特斯拉,中心磁场场强3特斯拉,储能为3.4兆焦耳。由它来产生去除煤炭等原料中的铁磁性杂质所需的强大磁场,优点是在超导状态下(-269℃)线圈导体无电阻,大电流通过超导线圈产生超强磁场,具有磁场强度高,磁场梯度大,吸铁能力强、重量轻、能耗低、运行节能环保等普通电磁除铁器无法比拟的优点。
专家表示,低温超导除铁器的研制成功,再一次证明国家大科学工程是科技创新的沃土。低温超导除铁器的研制成功也为我国研制3特斯拉的核磁共振超导磁铁提供了经验。